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聚焦 > 正文

增强中国应急医学救援力量 打造保护人民玍命安全护盾一一专访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原局长郭治武

提升智慧消防的科技含金量,助力中国特色应急消防救援体系构建——专访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原总队长,党委书记吴志强

恩慈: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应如何做好应对大灾巨灾的准备工作?

郭治武: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从灾害分类讲,我国除了活火山活动外,洪涝、干旱、台风、雷电、高温热浪、低温冰冻、地震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全都有。

近年来,先后遭遇了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险情、云南漾濞和甘肃积石山地震、超强台风“利奇马”“杜苏芮”、河南郑州和京津冀特大暴雨等重特大灾害,一些灾害的强度和影响范围突破历史极值。可以说,大灾巨灾既是风险防范的痛点,也是应急准备的重点。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树立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全力做好各项应急准备。

增强中国应急医学救援力量 打造保护人民玍命安全护盾一一专访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原局长郭治武

一是强化力量准备。根据灾害风险研判趋势,每年将消防、军队、专业和社会应急力量24万人次分方向、分专业、分批次预置在重点时段、重点方向,明确力量编成、担负任务、专业搭配和投送批次,强化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应急力量值班备勤,确保遇有险情快速反应、高效应对。

二是强化预案准备。全面修订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相关专项、部门及地方应急预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先后修订出台各类应急预案近23万件,配套制定了应急处置手册、行动方案等支撑性文件,加强预案动态管理、检查评估、宣传解读,应急预案“平时牵引应急准备、灾时指导救援行动”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是强化机制准备。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专业优势,建立军地协调联动、应急交通保障、航空救援保障等方面的应急机制,健全完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力量联建、行动联保的工作制度,形成各有侧重、优势互补、互为支撑的应急联动格局。

四是强化物资准备。因地制宜推动满足大灾巨灾应对需求的应急物资总体测算,优化储备物资品种、规模、分布和标准,完善应急物资调拨机制,依托国家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动态跟踪掌握应急物资调用到位信息,对接邮政、顺风、京东等企业完善应急物流保障体系,确保应急物资高效调用、快速到位。

五是强化能力准备。始终以应急演练为平台,坚持实战标准、问题导向,坚持从严从难、科技赋能,通过演练检验预案、锤炼队伍、提升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上百万场,落实综合性、联动性大型应急演练项目近50个。自2021年起,连续四年举办“应急使命”系列综合性大型实兵演习,国家、军队、地方应急指挥机构同步响应,先后有近3万救援力量全流程全要素参演,提升了多力量联合、多技术融合的综合救援能力。

增强中国应急医学救援力量 打造保护人民玍命安全护盾一一专访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原局长郭治武

恩慈:请您分享一下我国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情况

郭治武:新一轮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们积极适应“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统筹谋划推进、实施重点建设,已建设形成了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军队应急救援力量为突击、以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为协同、以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的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在抓好基本应急力量建设的同时,突出以下几类力量建设:

一是突出拳头应急力量建设。按照全灾种、大应急需求,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中,组建地震、山岳、水域等各类专业力量3000余支。根据不同地域灾害特点,在全国布局建设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打造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尖刀拳头力量。

二是突出新质应急力量建设。积极推进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改装大型灭火飞机2架、大型通信和侦察无人机2架,每年统一部署大中型直升机90余架。依托中国安能建设14个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基地;支持沿江沿河地区建造7艘船舶,组建水上工程救援队伍。

三是突出专业应急力量建设。依托国有优势企业,建设矿山、危化品、油气开采、隧道施工等行业领域的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113支2万余人,实现生产与应急有机衔接。

四是突出基层应急力量建设。推动地方建设应急救援队伍3.4万余支计134万人;利用国债资金为23000余支市、县、乡级应急救援队伍补充救援装备;建设社会应急力量2700余支计5.2万余人,着力破解基层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难题。

增强中国应急医学救援力量 打造保护人民玍命安全护盾一一专访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原局长郭治武

恩慈:应急医学救援是救援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发展和提升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水平

郭治武:2018年以来,我国开启了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新的伟大工程,组建应急管理部,重构全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推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变革过程中,各级坚持将应急医学救援力量作为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依托应急总医院建设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组建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构建全国应急医学救援力量网络,建立应急医学救援与其他专业救援力量协同联动和联训联演机制,开展应急医学救援技术培训,较好地实现了平时做好医疗救援服务、灾时组织院前急救的目标。

在推动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到,建设高素质的应急医学救援力量,既是有效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现实所需,也是提升国家整体应急救援能力的必然选择。必须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出发,围绕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这个根本目标,推动应急医学救援力量与其他应急救援力量协同发展。

一方面,要坚持统筹规划,推动力量建设融合。在建设目标确立上,着眼我国自然环境特点、灾害重点区域、医疗机构分布和应急力量总体布局,科学确立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类型、数量规模、结构层级,构建以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为龙头、以国家应急医学专业队伍为骨干、以军队和地区应急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基层应急医疗小分队为补充的应急医学救援力量网络,全面提升灾害现场救治、水陆空立体化转运伤员工作效率。在建设资源利用上,按照综合集成、资源共享的原则,将国家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任务深度融入国家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工程,加强与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和医疗救援基地、演训基地的协作共建;推动将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纳入国家、地方应急力量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探索空中、水上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和保障模式,在指挥通信、预警信息和训练、装备、交通保障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共用,提高整体建设效益。在重点项目实施上,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要积极顺应国家应急力量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注重将具有区域性特点的特殊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需求与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工程项目紧密衔接,借助优势资源促进高效发展;推动将应急医疗技术装备研发需求纳入应急管理领域重点科研项目支持范围,探索应急医疗机构联合专业救援队伍创建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应急医疗技术装备改进升级的科技力量。

另一方面,坚持实战牵引,推动应急能力融合。应急医学救援力量要聚焦应对灾害需求,全面融入国家整体应急能力提升工程,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救得好。着力提升“三种能力”:一是机动投送能力。依托国家和地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预置储备大型、特殊医疗救援装备,实现人装异地快速协同行动,确保应急医学救援力量第一时间抵达灾区展开救援。强化应急医疗救援装备体系标准化建设,综合化、轻型化、模块化开发应用,实现与民航飞机、直升机、高铁运输标准相匹配,与消防、军队、工程等应急力量装备保障体制相衔接,满足快速装卸载、立体式投送需要。二是信息共享能力。立足应对重特大灾害发生后灾区出现的断网、断电、断路等极端情况,依托国家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建设应急医疗野战机动信息平台,按照区域性网络应急模式予以部署,实现应急医学救援力量与灾区现场指挥机构、一线救援队伍、后方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做到灾情信息适时掌握、救援任务及时下达、医疗资源按需调配、远程会诊高效顺畅。三是联合救援能力。针对不同灾害场景,搞好应急医学救援力量编组训练,突出井下、地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场所,以及高原、高寒、高热、高湿地区的适应性训练,提升复杂条件下执行“伴随医学救援保障”任务能力。组织参加跨区域、全灾种、多力量综合救援实战化演习,不断凝聚协同救援、联合救援整体合力。推动情景构建技术在应急医学救援领域应用,复制全链条、全要素灾害救援模拟场景,提升训练效果。

恩慈:感谢您接受本栏目的采访。

郭治武同志,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原局长,曾任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应急管理工作。先后牵头起草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十三五”规划》等全国性重要法规文件。主持修订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覆盖全灾种的数十个应急方案,牵头开展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国家(区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国家应急救援中心工程、国家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国家层面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先后参与了长江、嫩江“9.8”抗洪抢险、黄河防凌、5.12汶川地震、08年北京奥运安保,以及雅鲁藏布江、金沙江堰塞湖、“3.21”江苏响水爆炸事故、四川木里特大森林火灾等重特大事故灾害的现场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在救援协调、现场指挥、应急预案、队伍建设、法规制度建设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提升智慧消防的科技含金量,助力中国特色应急消防救援体系构建——专访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原总队长,党委书记吴志强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