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体姿态是否正常、舱内温湿度是否适宜、各系统功能是否正常运行、太空授课信号流不流畅、航天员出舱安不安全……从空间站建造至今,范高洁和同事轮流24小时值守,密切关注着空间站组合体在太空中的“一举一动”。
每逢火箭发射,徐立平是最牵挂航天员的人之一。他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参与了保障航天员出征太空时逃逸塔发动机的药面整形工作。精细操作、日复一日,徐立平带领团队与危险性极高的固体推进剂打交道,对逃逸塔发动机的燃料面进行修整。磨刀、铲药、雕刻……他们自主设计制作专用手工整形刀具,始终保持着合格率100%和安全事故为零的纪录。
110多个科研院所、3000多个科研单位、数十万名科研人员通力协作,托举起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各战线广大航天人相互支撑、团结奋斗、不甘人后、自立自强的精神,透着新时代的中国志气。
“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在我国航天史上,曾有着“万人会战造神舟”的传奇故事。在空间站建造过程中,“西安和上海的发动机、天津的太阳翼电池片、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电池、四川的元器件……前一天还在工厂里,第二天就能‘飞’到北京的总装车间。”有专家这样形容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把每个人的岗位工作做好了,拼起来就是中国航天,就是伟大祖国”,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的这句话,始终是年轻航天人的座右铭。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航天精神赓续传承,发扬光大。
成果转化——
空间应用成果4000余项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