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聚焦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古典园林生活镜像里的极致风雅(3)

“海上名园”——从私家园林的精英叙事到公共园林的大众叙事

海上名园在江南古典园林中占一席之地。如嘉靖时,上海潘允端任四川右布政使,解职归乡后以愉悦老亲为名修筑“豫园”;万历时,华亭人陆树声任礼部尚书,为人淡泊名利,辞官后于松江城北门外造为“愉怿心志,寄耳目之适”的“适园”。明代太学生朱察卿,在游览完露香园后写下了《露香园记》,这是迄今为止明代有关上海三大名园(豫园、日涉园、露香园)唯一完整的私家园林文献资料。

自上世纪80年代,江南私家园林进入公共园林的转化时代。上海著名园林大多在核心园址上,增辟了人性化的公共活动场以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如各类文化娱乐、戏曲展演、人文讲堂以及节俗主题活动,凸显了公众文化主体的权利,也是新时期园林社会功能扩展,建构城市认同的体现。

2021年,江南园林营造技艺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与园林物质景观紧密相关的园林文化生活,也多成为了非遗保护事项。如园林中式家具,海派插花与盆景制作,水仙、菊花、兰花、牡丹栽培技艺,海派菜肴、面点,昆曲、江南丝竹等。非遗时代将古典园林生活美学推至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今日朱家角课植园、松江醉白池、南翔古猗园、青浦曲水园、嘉定秋霞圃等,已然成为公共文化雅集与非遗传承场所,致力于江南园林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

在高度城镇化发展中的城市文化布局与建设过程中,古典园林已然成为上海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重要展示空间,为市民享受文化生活、实现文化权益、提高人文综合素养提供了便利与平台。海上名园从私家园林的精英叙事到公共园林时代的大众叙事转向,凸显了当下园林的社会功能与文化特质。私家园林方寸间,文人的低吟浅唱,已然转换成新时代“海纳百川”建设者的文化共享。

园林之美,美在惠风和畅、曲水流觞的唱和里,美在焚香煎茗、诗卷半掩的书角里;美在雨打芭蕉、对弈手谈的灯花下,也美在踏雪寻梅、听琴观鹤的海棠窗外。“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园林日常生活的雅致,并非是单纯追求感官的享乐,而是园林中人对自我修养、理想追求、精神安顿和生命体验的珍视。深入中国园林生活方式背后的观念性要素,是人类对文明永恒的追求与探索,对于当下都市物质生活繁盛以及社会语境变迁,无疑有着发人深思的审视与启示。园林审美的复兴与中式生活的回归,是东方哲思和精神气质的集中体现,它倡导了雅致之风,塑造了都市生活新风尚,对当下传统文化的振兴至关重要。

作者:方云(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杨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