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聚焦 > 正文

方力钧:尘光不止“人”与“像”(2)

澳门艺术博物馆的入口部分此次被设计成展览的一个环节,就以“通道”命名。在盘旋向上的斜坡上,陈列着方力钧创作于70-80年代的素描自画像。对于少年方力钧而言,绘画是最好的“避风港”,在河北唐山轻工业学校学习陶瓷美术的那段早期经历,养成了方力钧对形式和内在精神的最初认识。

方力钧:尘光不止“人”与“像”

方力钧,《自画像》,纸本素描,27.4×19.7cm,1979

展览中这批自画像里些许稚拙的痕迹可能让人无法轻易将其与之后那些标志性的大笑面孔联系在一起,但蓄发遭到校长训斥,故而与同学们一同剃光头以示抗议的“愣头青时期”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方力钧后来画面中“光头”符号的起源。

更毋宁说在80年代中后期在央美版画系学习时有意识偏离当时主流的苏联艺术表现体系、毕业后自主选择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体制外的职业艺术家、后又从从圆明园到宋庄……方力钧以带有些反叛的姿态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上的几乎每个重要节点中。

方力钧:尘光不止“人”与“像”

“尘光——方力钧个展”展览现场,澳门艺术博物馆,2023.04.03-06.11,拍摄:CHOCO1ATE

在此单元内,这组艺术家职业生涯最早期的自画像实证连同多件习作为观众呈现出少年方力钧的哲思。80年代初,方力钧常去河北涉县写生,原本是以“像”为目的的写生,方力钧却本能地拒绝将画面处理得过于干净规整。在人们不解的疑问中,他幽幽开口道:“我不是在画一张肖像,也不是画一幅素描,甚至不是画一幅画……我不想画成一幅画。”于是,观者在《无题》(1984)中看到晕开的光圈逐层向外推开于海面之上,这个不具备具体所指的画面呼应艺术家这句在当时仍没有明确结论的表达——当时的他在思索,而如今的观众也被带入其中。如果把这场展览比作一首奏鸣曲,那么作为引子的“通道”正带领着观者于好奇中逐渐进入状态。

方力钧:尘光不止“人”与“像”

“尘光——方力钧个展”展览现场,澳门艺术博物馆,2023.04.03-06.11,拍摄:CHOCO1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