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聚焦 > 正文

长安论道 | 本土化才能够走得远

长安论道 | 本土化才能够走得远

我第一次吃到狗不理包子是在十几年前,那时我在位于纽约皇后区的法拉盛。说来惭愧,在那之前,关于“狗不理”我也只是听说过而已。虽然吃狗不理包子是第一次,而且还是在异国他乡,但我依然认定自己吃到的不是原汁原味的,因为那里的包子里明显有股西式餐饮的味道。后来去了天津,吃到了正宗的狗不理包子,证明了我当初的“认定”一点没错。

在美国吃北京烤鸭同样令我大吃一惊。鸭肉倒是不假,也的确是用火烤了,但是烤得黑黢黢的,蘸酱、葱丝、面皮儿,统统没有。不过这倒不妨碍美国人的胃口和称其美味。每当我回忆起这段历史时,脑子里就会跳出三个字:本土化。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也好,北京的烤鸭也好,到了美国也都面临着美国化的问题。这一下子就让人对本土化有了更生动、更直观的理解。一种宗教,一种主义,一种文化,一种风俗,乃至一种食品,到了一个地方,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本土化的问题。

本土化意味着扎根,因为扎不了根就不能生存发展。而要扎根就要找出彼此认知的交集和公约数、找到被人认同的突破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土化并不是要改变事物的本质,而是要做出某种意义上的“妥协”,达到东西更容易被人接受的目的。同样,要扎根就要与人发生联系。人是什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意义上来说,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关系总是涉及方方面面,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因而本土化归根到底是通过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发生联系,寻求被认同的过程。当然,联系得好,就能更好融入融合;联系得不好,就会磕磕碰碰,甚至站不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