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聚焦 > 新闻 >

用忠诚与大爱托起香港“生命之源”(2)

“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阿妈上佛堂,唔知几时没水荒。”一首歌谣,正是香港同胞当年缺水最真实的写照。

位于深圳水库旁的粤海水务东深供水工程展览馆,一幅幅黑白老照片在讲述着当年香港水荒的惨状。其中一张是“候水”的人龙,扛着扁担的香港市民,正在排队等待挑水。他们带上家里所有的盛水器皿,经常一等就是大半天,供水时间一过只好空手而归。另一张是一个挑着水桶的小女孩,她看起来只有4、5岁,柔弱的肩膀上却挑着全家人的渴望,她步履蹒跚,两个水桶在左右摇摆……

用忠诚与大爱托起香港“生命之源”

挑着全家人希望的小女孩。(广东省水利厅供图)

1963年5月,万般无奈的港英政府向内地求援。当时,广东也正受干旱影响。但时任广东省省长陈郁立即回应,允许港方派船到珠江口免费取用淡水,并每天免费供港2万立方米自来水。据统计,从1963年6月到1964年3月,香港派船来珠江运水共约1100艘次,内地共运往香港淡水1360万立方米。

然而,舶船取水、行车运水终归只是权宜之策,仅靠深圳水库供水也无法满足需求。1963年12月8日,出访东南亚经过广州的周恩来总理得知香港缺水情况后,立即做出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香港同胞渡过难关!

用忠诚与大爱托起香港“生命之源”

东深供水首期工程建设者当时的工作场面。(广东省水利厅供图)

当时,广东省提出一个大胆设想:从东莞桥头镇引东江水,利用石马河道,至深圳水库,再通过钢管送水到香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该方案难度极大——石马河从深圳大脑壳山由南向北流,如要利用该河道,只能硬生生通过建设多级抽水站,将水位逐级抬高注入深圳水库,实现“北水南调”。

听取汇报后,周恩来总理当即表示:“该工程关系到港九三百万同胞,应从政治上看问题,工程作为援外专项,由国家举办,广东省负责设计、施工。”随即,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建设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引东江之水济香港同胞。

经反复勘察论证,首期工程最终确定建设6个拦河梯级、8个抽水站将东江水提升46米,再建2个调节水库和16公里的人工渠道,全长83公里。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兴建。为解决劳动力问题,从广州动员5000余名青年,从东莞、惠州、宝安等地动员5000余名社员投入施工,高峰时期投入人力达2万余人。

用忠诚与大爱托起香港“生命之源”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标语在建设工地上十分醒目。(广东省水利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