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扶贫力度的持续加大,来自北京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华耐公司与当地政府合作创建扶贫产业园区,优先雇佣当地贫困户,靠管理优质草莓种苗,郝延平每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能在家门口打工太幸福了,既不耽误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又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郝延平说。
在赤城,被科技的力量改变的不止郝延平。在盛丰农业科技园区的大棚里,用营养液种植的生菜绿油油的,长势喜人。赤城县盛丰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乔仲河打开手机上的一款App,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指标一目了然。
“相比过去大田种植,水培不仅品质更高,而且产量翻番。以前各个指标都要人工检测统计,费时费力,还不一定准确。”乔仲河说,智慧农业系统的上线,大大提高了产业园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超市发双榆树店,市民在挑选产自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的蔬菜(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任超摄
通过北京市科委牵线对接,目前已有几十项农业品种和技术在赤城县18个扶贫产业园区推广。因为有科技支撑,产业升级了、市场理顺了、生活改善了……2019年,赤城县各扶贫产业园区共带动15857个贫困户增收。
北京农业科技资源丰富,国家和省部级农业科研机构在京集聚,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达百余家。农业领域院士52位,占全国的41%。
新疆和田市金叶村贫困户吐尼亚孜·阿布都卡地尔(前左)在北京援建的大棚里展示刚从瓜藤上疏减下来的多余甜瓜(2018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近年来,北京科技扶贫项目举不胜举:
——“冬季闲不住,家家忙致富”。新疆和田农业科技园区里,以前只能到阿克苏摘棉花挣点钱的贫困户吐尼亚孜·阿布都卡地尔因为科技扶贫的力量改变了命运。“北京来的专家手把手教我们种甜瓜,一年种两茬,冬天还能种辣椒,在家门口种地就能有几万元的年收入。”
在河北阜平,野谷健康产业集团工作人员在查看幼鸽孵化状况(4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范世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