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圆上那个梦——大同大学帮扶阳高县两个贫困村脱贫的实践
文/尉建飞
走进阳高县罗文皂镇谢家庄、十九墩两个村,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村民们赞扬之声不绝于耳。92岁的村民陈万金生怕显不出“幸福指数高”,硬是把大拇指翘在了记者眼前,并说到“大同大学对我们就是好!”
看今朝忆往昔。大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包联两村的扶贫队长高鹏说,当初一驻进村就傻了眼,一下子就愁出了牙疼病:村民老的颤巍巍、口袋收入空瘪瘪、村容村貌脏兮兮……扶贫队员们深知,这样的两个村要如期脱贫,不急火攻心才怪了。
脱贫奔小康,让一所大学和两个小山村结上了缘,考量着这个梦该怎么圆。
强主心骨:从说话没人听,到一喊跟着走
现状犹如一地鸡毛,乱的让人头疼。但驻村工作队很快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中找到了抓手: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
反观两个村的组织建设,同一个心病——说话没人听。谢家庄村支书刘益明更是直言不讳:干部说话还不如亮亮放个屁。
此话不夸张。当千辛万苦给村民们购进百余只羊后,大喇叭喊了半天也无一名群众应声前来帮忙。无奈,村委会副主任一个人把整车羊挨个抱进养殖场。流了一身汗更流了一脸泪:干部干,群众看。
委屈没有得到驻村工作队的同情,相反却挨了板子——修理“车头”。一番望、闻、问、切,开出了“诊断书”:工作方法简单生硬。嗓门大,说一句话带两个“妈”字;脾气大,遇到矛盾硬碰硬;辈分大,主动问候群众少。两个村的组织生活会上,村干部一致首肯病症认得准,但对治疗全犯难:干部话声高了,群众认为是威胁;话声低了,会认为干部软弱。怎么治?“药方”就是:领着干!
拉家常是基本功。“大爷,抽支烟咱聊会儿。”大街头,高鹏席地而坐,话题一个接一个,前来听的人越聚越多。村干部说,高书记驻村后的一周里,在街头、地头、炕头和多少群众拉了多少话,多的没个数,但有数的是光聊天散给人们的香烟就有两条多。不仅拉近干群距离,更收集了社情民意。村民李太患有眼疾,常年点用的眼药水从此有人定期免费送上门,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他这药市场售价不菲后,老李的心一下热了起来:驻村干部比亲人还亲;村民李焕明家里劳力少,管理自家的地很吃力,没想到驻村干部齐上阵,义务帮忙,“草帽干部”的名声由此而来。
密切联系群众,工作队同志各显神通。宋睿用上了给群众理发的“妙招”,两年间不仅义务为上百名群众打理头,更打开了干群之间的“隔心墙”;贾立生义务为群众拍摄照片近千张,按下了“快门”,也走进了群众“心门”;第一书记李国良远赴四川帮村民夏刚会找到了失散28年的亲人,全村感动……
村民谢昌山患有抑郁症,吞服农药欲自杀轻生,神志昏迷,上吐下泻,生命危在旦夕。第一书记李建春获悉后,连背带抱,及时送往医院抢救。人救活了,李建春也成了村民背后议论的焦点:他怎么一点也不多想后果,一点也不嫌脏臭,又垫付医药费不怕还不上?
大雨倾盆,若山洪爆发,斗大石头都能冲上树。别人躲还来不及,而驻村干部却只身逆行,查看险情……
想在前面,帮在难处,干在实处,发生在驻村干部身上的一件件具体事,让刘益明有了所悟:干部说话不在高声低声,而在说到做到群众的心声。也让他有了所为:三年来村民浇地累计
3000多元的电费不收缴,自己贴!传为佳话的还有,陪着昔日的岗位竞争对手去市里看病。更让村组织威信有了所变:干部一声吼,群众跟着走。下雪了!大喇叭一喊,全村出动,挥锹除雪;羊又购回来了!卸羊的人是争先恐后的村民;宅基地开始复垦!38户移民搬迁户一点附加条件都不讲,主动配合。
激内生力:从艰苦不奋斗,到挽袖加油干
几年前初春时,谢家庄村民谢某在浇自家的几亩坡地。地块低洼处已遭水淹,高坡处却点水不见。任凭妻子急得大喊骂,谢某就是不处置:“水冷得刺骨啊!”路过此处的第一书记李建春见状,二话没说,脱掉鞋袜,挽起裤腿,淌进水中,一阵忙乎,问题解决了。
“人家干部的身体就是铁打的?”责怪声中也伴着议论声:艰苦不奋斗。
说艰苦,一点不假。这两个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5户251人,约占到了两个村常驻人口的80%。边山峪口,荒岗薄地,环境条件差。
说不奋斗,倒也有原因。因为祖祖辈辈有先例,忙死忙活也没致了富,“哀莫大于心死”。
扶,就从扶“心”着力。农民夜校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新集中地。“最初,我们只是来看红火热闹的,谁知越听越想听。”村民陈吉的话道出了心声,也道出了在夜校听课时的场景:驻村干部用大实话、直白话、贴心话把党的政策讲得透彻、听得心热。“党和国家下老大的劲儿扶我们起来,我们自己再不主动往起站,那真成了猪大肠了——扶不起!”
大同大学保卫处副处长孟日亮身患重病,下了手术台清醒后,想到的竟是他的结对帮扶贫困户李明,便委托同事代他前去看望。李明拎着孟日亮送来的心意,看着孟日亮大手术后的伤口照片,顿时哽咽的说不出话来,硬是杀了只大公鸡让捎回去补补身子,也让捎回去一句话:安心养病,我会努力奋斗。
激内生力,驻村工作队不光是思想上教化、行动上感化,更从根上寻原因。“之所以破摔,前提是破罐”:夜晚不亮,道路不畅,吃水不便……“没奔头就没干头”。
哪里堵就疏哪里。跑项目、找资金,改善条件。投资42万元打成机井3眼,投资20万元配套水利设施,投资60万元建设通村道路2公里,投资15万元植树5400株,投资7万元安装路灯30盏,投资5万元购置了电教设备,投资1万元购买服装组建秧歌队、锣鼓队……路宽了、水好了、房修了、灯亮了、树多了、网通了……村民谢平对此如数家珍,越说心越亮堂。
有奔头,还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促劲头。扶贫爱心超市开业了:“商品不卖,用勤劳换”;“文明卫生户”“十九墩好人”“最美谢庄人”评选活动持续推进:典型引领促奋斗。往日的十九墩村民陈增霸冠名老上访户,等着扶、躺着要,谁见谁发愁。帮扶该户的大同大学组织部长白昕闻听其孩子考上了大学,便掏出几百元钱相助。谁知陈增霸连连摆手拒不收下,“靠自己头上出汗赚钱才光荣。”陈增霸前后判若两人,既在大家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扶根本点:从致富无门路,到脚下有出路
村民收入的口袋要从空瘪瘪变成鼓囊囊,是道大难题。
攻坚克难,大同大学领导带头发力。校党委常委会每年10多次专题研究脱贫攻坚,一年间校领导先后24次深入到村谋划工作、破解难题。
脚下沾了泥,工作有了底:贫的表象在资源,困的根本在思想。
十九墩村背靠大山,论耕地,“石头上撒了层薄土”;论资源,山上古长城断壁残垣,换不来钱。村民们把穷归根到祖宗选错址上。大同大学几经指点,资源变资金。
该校立足十九墩村特点,将其列为美术学院师生的“长城写生基地”。每年组织2期数百名师生到此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写生教学。画长城、住农家,师生收获了作品,农民收获了资金。90岁的村民陈万金既当人物模特,又为师生提供住宿,5天赚到500元,乐得他合不拢嘴。
对资源换个看法就有了发展的新想法。地下少土作物难扎根?地上培土尝试种大葱!一拍即合。十九墩村党员带头做示范,兴起了种葱热。果不其然产品真叫好:一根大葱一米高、重达一斤半。为脱贫致富找到了新出路。
葱秧来自大同大学,产品销往大同大学。消费扶贫让两个贫困村“种啥都变钱。”去年十九墩村破天荒地靠大葱一项多出了7万元的收入,村民陈亮算了一笔账,自家2分地的大葱收入了近3000元,比种植玉米多出30倍。不仅是大葱,去年校工会面向两村定向购买小杂粮等农产品达76万元。
打破制约兴产业,大同大学让两个贫困村趟出了多条致富门路。山区养羊致富,路子好却有困惑。资金就是短板!学校1375名党员干部慷慨解囊,捐资购羊款50万元,解了难题也迸出效益:两年间羔羊育肥销售后净收入了15万元,且“本金永远在、项目持续转”。尝试发展种植寒富苹果,有心量却没胆量。胆底虚在技术保障上!发挥学校人才优势,由30名硕博专家组建了技术服务团跟踪服务,谢家庄村360亩寒富苹果脱贫基地由此诞生,预计挂果后年可收益达50多万元。扩大杏树种植促增收,有甜头也有苦恼。十九墩村民陈军说,自家5亩杏树年收入上万元不在话下,但颗颗杏果要手工剥皮卖核,愁煞个人,哪能大面积种?上马脱杏核机!“过去捎昏搭黑20多天,现在20分钟。”机械化的威力不仅让陈军放开了发展的手脚,也引得十九墩村多出了400亩仁用杏经济林。
把准症结把准脉,开对药方拔穷根,大同大学不仅精准到村,更因人因户施策。村民谢福珍一家的生活从“旱泥窝”拔出就是明例。老谢因患有关节炎、腰腿疼病,活动范围仅限于围着锅头转;其子小儿麻痹后遗症,同样不能干重活。大同大学包户干部武维承动起了脑子,一套磨豆腐设备相助,谢福珍生活有了进项,每天加工销售一锅豆腐,收入二三十元;其子被安排在大学里当保洁员,每月有固定的工资。不仅如此,学校还把思政课课堂搬进贫困村,每年有千余名师生住进村,既接受教育又助力脱贫。一个战场实现了立德树人与脱贫攻坚双赢双促……
脱贫奔小康,大同大学付出了情,两个贫困村圆上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