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县,地处晋冀蒙交界处,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今年4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阳高县退出贫困县。“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全面小康才是目标,当下如何深入贯彻’四个不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阳高的一份新的考卷”。阳高县委书记冯晓雷介绍,阳高将继续深入发展“4+N”产业扶贫模式,夯实成果。
西红柿成扶贫产业园的“心头好”
11月22日,记者来到阳高。此时的晋北大地,气温跌至零下,但在古城镇农光互助产业扶贫园的大棚里,却是一派绿意盈盈的景象,一米来高的西红柿秧,已结出通红的果实。此时,工人们正在采摘西红柿,第二天,它们便会出现在北京、太原等地的超市。
在大棚外的小车内,已经堆放了数十箱西红柿。农光互助产业扶贫园的负责人史斌拿出西红柿分给大家品尝,“我们的西红柿含糖度高,口感好,味道会让你联想到小时候的味道”,史斌介绍,阳高县多属火山熔岩地质,而且昼夜温差大,所以造就了西红柿的优良品质。
据悉,在这个扶贫园,共有146栋大棚,全部种的是西红柿,当下,这一茬西红柿正“风华正茂”,每天可以采摘七千斤西红柿。史斌介绍,这一百多个大棚都是山西合创农业承包农民的,目的是想引导农民一起种植西红柿,“农民可以获得每亩600元的承包费和额外的分红”。
46岁的刘兰菊,在扶贫园打工,来自古城镇下辛庄村,是移民搬迁的贫困户。“以前住在土窑洞里,后来搬迁到这附近,政府给我建了新的房子。平时在这里干点零活,每个月也有一两千的收入。”刘兰菊说。
蔬菜大棚助力贫困村“摘帽”
大白登镇潘寺村距离古城镇有半个小时的车程,是个摘帽三年的的贫困村,村民薛大爷正在他的温室大棚侍弄着他的黄瓜苗,“别看现在它们还是小苗,再等上四五十天,黄瓜就可以送上北京人的餐桌了。”薛大爷介绍,起初自己也不太懂温室种植,村上组织了农民夜校,自己学习了相关的农业知识,时常也会有县里的农业技术人员前来指导,“我现在也算是一个农业土专家了”。
潘寺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也得益于蔬菜大棚的落地开花。“现在村里共有107个大棚,主要就是种植黄瓜和西红柿,一年下来,一个大棚就能收入三四万元。”驻村第一书记董海军介绍。
光伏扶贫联村电站 惠及贫困户831户
除了蔬菜产业,在阳高县,其他特色产业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贡献着力量。
在阳高县6MW光伏扶贫联村电站,一排排光伏板蔚为壮观。“这个电站选在退耕还林地,与农户签订了25年的租赁合同,以每亩200元的租赁费将土地返租回来,进行联村建站。”该电站负责人介绍,电站运行两年来,共发电2050万度,共收益1804万元,共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村60个,贫困村每年、村每年收益14.2万元。同时,设置公益岗位近千个,惠及贫困户831户。
发展生猪养殖 打造北方“肉案子”
阳高是山西省级生猪养殖大县。2017年,阳高引进了与世界500强正大集团合作的“新型农牧食品绿色循环示范暨产业扶贫合作项目”。截至目前,所有项目全部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已存栏能繁母猪7200头,产崽62000头,从今年9月24日开始,每天出售肥猪300多头。
“这个项目采取政府+正大+银行+精准贫困户四位一体模式建设运营’’,项目负责人介绍,在土地合作上,项目占地均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和农民一次性签订20年流转合同,一次性付给农民流转金每亩1万元。在资本合作上,银行为每户精准扶贫户贷款5万元,贷款贫困户自愿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委托合作社把贷款资金投入到该项目建设中,贫困户每年每户可以分红3000元,截至目前,6193户精准扶贫户得到分红4032.6万元。
无论是西红柿还是黄瓜,都是”4+N“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4+N,就是以蔬菜、杏果、小杂粮、养殖四大主导产业为支撑,再辅以光伏、中草药、黄花、文旅等多项产业数轮并驱。”冯晓雷介绍,目前阳高全面落实“四个不摘”,通过产业扶贫,有力地促进了阳高建设京津冀“菜篮子”和北方“肉案子”的步伐。
图/文 李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