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复旦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研究了一种含有多个荧光发射的稀土颗粒,并将其与隐形眼镜结合。这种创新技术通过可穿戴形式使人类能够感知近红外光的时间、空间和色彩多维度信息,为色盲等视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人类视网膜通常只能识别波长400-700纳米的光,而自然界中大量近红外光(700-2500纳米)因无法被感知而“隐形”。研究团队利用稀土材料的独特光学性质,将近红外光转换为红、绿、蓝等可见光。佩戴者可以分辨不同波长的近红外光,甚至识别由多种波长组成的“复色光”及复杂图案,实现多维度的红外视觉。
这项研究实现了多个近红外光视觉的概念验证,未来在医疗、信息处理及视觉辅助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可穿戴、非侵入式的隐形眼镜,可以灵活调节人体视觉的感知范围,有望为色盲等视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全球首次!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近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通过5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重大科研突破
2025-02-21 07:49:26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高效、低成本、轻量化等特点,被视为未来光伏技术的重要方向。然而,这类电池存在一个关键问题——稳定性较差,难以长期使用。
2025-03-07 08:29:52新突破!我国科研团队解锁太阳能电池“长寿密码”眨眼间能完成10亿次存储 上海科研团队研制出超高速闪存记者从上海市科委获悉,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周鹏-刘春森团队通过构建准二维泊松模型在理论上
2025-04-17 11:07:44眨眼间能完成10亿次存储今天,我国科学家发布了一项关于侏罗纪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在福建发现的一块化石进行研究,科学家们确认这是全球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也是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
2025-02-13 15:16:42我国科研团队发现侏罗纪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