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多人确诊蜱虫咬伤 进入高发期 警惕户外活动风险!刘阿姨近日焦急地走进宁海县第二医院急诊科,向医生求助。她发现肚子上突然多了一颗黑痣,碰着就疼。经过医生处理,发现这颗“黑痣”竟然是一只活的蜱虫。截至4月25日,该院已接诊了10余例被蜱虫咬伤的患者。医生提醒,每年4月至11月是蜱虫活跃期,市民户外活动时需提高警惕。
刘阿姨在就诊前两天去郊外挖野菜,回家洗澡时发现腹部多了一颗“小黑痣”。起初她没在意,但两天后,“黑痣”越来越肿大,有时还会动,触碰时刺痛难忍。急诊科医生王军彪检查后,确认这是一只紧紧吸附在腹部的活蜱虫。他用专业镊子夹住蜱虫头部,垂直向上缓慢拔出,并进行了消毒处理。后续还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等症状。
王军彪解释说,蜱虫喜欢找皮肤薄、隐蔽的部位下口,如腹部、腰部等。穿宽松衣服时,蜱虫容易从衣摆钻进去吸血。硬拽可能导致虫头断裂在皮肤里,引发感染甚至传播疾病。前几天,急诊科还接诊了一位60岁的患者,他的颈部逐渐肿大的“黑痣”实际上是吸饱血的蜱虫,幸亏及时处置,没有引发严重感染。
据该院急诊科统计,4月份以来已经接诊了10多例蜱虫咬伤的患者,比去年同期有明显增长。胡海山指出,蜱虫叮咬后可能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高热、乏力、恶心呕吐、头痛、肌肉酸痛、浅表淋巴结肿大压痛。少数病例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严重者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为了预防蜱虫叮咬,建议做好穿衣防护,穿浅色光滑长袖长裤,裤脚扎入袜子,避免穿凉鞋。可以在裸露皮肤处涂抹含避蚊胺的驱虫剂。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免在草丛、灌木丛久坐,行走时远离路边的草丛。户外活动后回来2小时内尽量沐浴,重点检查头皮、耳后等部位。特别注意隐蔽褶皱区、温暖血管区、暴露盲区以及儿童特殊区。
如果被蜱虫咬伤,不要硬拽、烟烫或拍死蜱虫,以免刺激虫体分泌毒液或污染伤口。现在是蜱虫活跃期,若发现皮肤出现不明“黑点”并伴随红肿、疼痛,应立即就医。携带宠物出游的家庭回家后也需仔细检查宠物毛发,防止蜱虫二次传播。
近日南京一位老人去野外钓鱼5天后突发高热、呕吐、腹泻就医后被确诊为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且已发生肝损伤和心肌损伤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
2025-04-29 10:00:24“五一”出游谨防蜱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