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钟发明之前,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升落来度量时间,并通过观测太阳影长和方位指示时间。诗人王贞白有诗云“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劝勉世人珍惜光阴的诗句流传千古。“一寸光阴”到底是指日晷影子的移动一寸还是圭表影子的长短变化,至今仍有不同观点。借由这句诗,让我们一同了解两种通过日影测时的“太阳钟”——圭表和日晷,探究蕴藏在时间记录中的智慧与文明。
日晷作为历史悠久的计时仪器,承载着人类对时间的理解与探索。从古代中国、北非、中亚到欧洲,日晷跨越了不同的文化与地域,展现了人类在追求计时精度方面的智慧与创新。古人最直观的时间感知是“天”,太阳一升一落定义了白天与夜晚的交替。这一简单而直观的自然现象成为古人测量时间的基础。太阳的运动不仅标示了白天的开始与结束,还通过投射在地面上的影子传递了时间流逝的信息。
随着太阳的移动,影子逐渐改变长度与方向。古人捕捉到这一变化,将自然现象转化为计时工具。由此,日晷应运而生,成为古代文明重要的计时仪器。中国古代日晷的刻度划分更为精细,将一天划分为100刻,展示了古人对时间流逝的独特感知。尽管名称不同,但功能相似,都是通过太阳照射影子推算时间。虽然古代资料较为稀缺,但通过一些零散的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我们依然可以窥见这些工具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角色。
日晷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地平式日晷通常由水平的晷面与直立的晷针组成,晷面上刻有刻度显示不同时间。我国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地平式日晷是隋代的“短影平仪”。除了地平式日晷,历史上还出现了赤道式日晷、垂直式日晷等。例如,赤道式日晷的晷面与地球赤道平行,其刻度设计均匀。这种日晷有正反两个刻度面,分别用于夏季和冬季。我国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发明的仰仪则是一种球面形状的日晷,专门用于测定太阳的球面坐标,同时也具备计时功能。
故宫太和殿前的日晷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供的,而陶寺遗址出土的圭表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提供的。在时钟发明之前,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升落来度量时间,通过观测太阳影长和方位来指示时间
2025-03-24 14:50:29一寸光阴到底有多久“针穿五色绒共线,绣出麟毛千万般。”潮绣,流行于广东潮州等地区,属于中国四大名绣中的粤绣门派。潮州古城里的绣娘们,在一针一线、经纬方寸间,织就立体精美的图案。
2024-10-30 13:37:46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非遗篇|把工夫做在光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