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在其官微公布了“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名单。其中,“苏轼无爪蜉”成为名单上的第一个新物种。
据该文介绍,元丰五年,苏东坡在游览长江北段的赤壁矶后写下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千古绝句。千年之后的2024年,一个蜉蝣新物种于长江北段被发现。为了纪念这场跨越千年的缘分,该物种被命名为“苏轼无爪蜉”。
评委会认为,苏轼无爪蜉的发现不仅在昆虫学上有着重要意义,也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第一大河所蕴含的宝藏。
随着“苏轼无爪蜉”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网友们开始争论以“苏轼”命名是否合适。苏轼无爪蜉的命名也引起了苏学专家的讨论。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表示,叫“苏蜉”可能更好一些。还有网友建议使用“东坡蜉”或“赤壁蜉”等名字。
根据公布的资料,苏轼无爪蜉的发表人为南京师范大学蜉蝣目课题组郑徐弘毅,发现地点为长江北段(湖南省、湖北省)。
郑徐弘毅表示,认识它们、给它们名字只是微不足道的第一小步,对于它们的方方面面,我们几乎一无所知。比起它们本身,名字其实不重要。这个物种因为它的名字被大家知道,可能会更快推进对这个物种的了解。
对于网友们的讨论,郑徐弘毅表示,用苏轼命名读起来有点奇怪拗口,很多人调侃、喜欢或者不喜欢都是必然的。做生物分类学工作或者相关宏观生物学研究的朋友都能理解。很多圈外人感到困惑,可能是不太了解物种命名的习惯。最常见的物种命名方式是以发现地点、物种特征以及人名命名。以人名命名通常是向做出重大贡献的前辈、帮助作者或研究的人致敬。
郑徐弘毅还称,自己更像是分类学工作者和昆虫爱好者,而非起名专家。起名经常是很随意的工作,合规合理就好了,大家把多数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
苏东坡先生是郑徐弘毅最喜欢的古代文人之一。虽然苏轼以文学和政治闻名,但“乐观”和“纯粹”才是他最大的闪光点,不仅塑造了他的文学风格,也让他度过了充实快乐的人生。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这两个特质同样重要。
广州再次发现全球昆虫新物种,命名为“海珠微瓢虫”。2月16日,在广东省“世界湿地日”暨红树林保护宣传活动中,这一新物种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发布
2025-02-16 22:51:14广州再现全球昆虫新物种10月2日,在安徽合肥的一家昆虫博物馆里发生了活体昆虫失窃事件。监控视频显示,两名孩童在工作人员未留意时,擅自取走了展示中的昆虫,并将其作为玩耍的对象。次日,博物馆方面针对此事进行了说明
2024-10-05 20:31:03博物馆昆虫被小朋友偷走10月2日,在安徽合肥的园博园内,昆虫记·昆虫博物馆遇到了一起意外事件。一名男孩在参观时擅自打开了昆虫展示箱,取出了多只活体螳螂和甲虫,并在玩耍过程中导致其中一只昆虫死亡
2024-10-03 16:41:00博物馆回应2男孩拿走昆虫扔着玩近日,网络上出现了针对“大同啪啪宾馆”命名适宜性的讨论。这家位于山西大同市平城区的主题酒店因其独特的名字引起了公众注意
2024-10-12 08:00:10宾馆取名啪啪被指不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