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协委员们发声的同时,许多网友注意到不少进口原研药越来越难买,引发了“原研药退出公立医院”的担忧。这一轮舆论起源于第十批药品集采。一个月前,第十批药品集采在上海开标,50多个产品降幅超过90%,最高降幅超过96%。包括默沙东、辉瑞、拜耳、百特等在内的20家外企的33款原研药参与了此次集采,但全部未中标。这是国家医保局组织实施药品集采制度以来,唯一一次没有外企中标的集采。在外企未能中标第十批集采的情况下,未来普通人还能在医院买到原研药吗?这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
参与了第十批集采的一位外企内部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解释了原因。该外企共有两款产品涉及集采,最终其中一款注射液有6家企业中标,最低价中标者其500克一袋的注射液中标价仅1.63元。这位内部人士表示,虽然这款注射液和矿泉水都属于液体,但前者需要静脉用药,灭菌要求比口服液体高很多,包装也很重要,成本较高。该企业在集采报价阶段报了原价,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出局了。
企业的报价策略通常包括核算生产成本、管理成本、推广成本和后续持续研发的成本,再综合能接受的最低利润率,由财务部门算出一个底价报送总部批准。第十批集采的特点是取消了50%以上降幅可中选的规则,保留了1.8倍熔断机制,并且最高有效申报价(限价)偏低。此次集采限价的降幅约为70%。如果外企的底价低于限价,业务部门会在集采中直接填写这个底价,但能否最终中标还要看竞争程度。如果底价高于限价,业务部门可以报底价或直接填写原挂网价,结果都是不会中标。
例如,另一款注射液在市面上有19家企业过评,集采前仿制厂家每支10ml/100mg规格的价格在30元左右,集采限价为9.2665元。国内同行的中标价在限价基础上又降了近9成,最终中标的9个厂家中,东北一家药企报出了1.34元的最低中标价,最高中标者的价格也仅有1.92元。这让一些国内仿制巨头也丢标了。
近期,许多网友发现进口原研药越来越难买,“原研药退出公立医院”的担忧逐渐增多。这一轮舆论起源于第十批药品集采。一个月前,第十批药品集采在上海开标,50多个产品降幅超过90%,最高降幅超过96%
2025-01-23 20:22:03外企为什么中不了集采12月12日,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产生拟中选结果。本次集采有62种药品采购成功,34家企业的385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预计全国患者将于2025年4月用上这些中选药品
2024-12-16 08:30:51第十批药品集采官宣2024年12月12日,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产生拟中选结果。本次集采涵盖62种药品,均为已过专利期、竞争充分的药品,覆盖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精神疾病等领域
2024-12-13 09:15:03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开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