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设不能唯领导批示。智库被认为是思想的“容器”。近年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公共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如何衡量智库的思想成果一直是个难题。现实中,个别智库存在“唯领导批示”的现象。
好的智库能产生深远的影响。2022年4月,中办印发《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这三个影响力体现了智库的价值所在,意味着其评价体系应该是多维度、多元化的。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智库采用单一评价体系,如将领导批示作为唯一或最高标准,忽视研究成果的实际转化率和现实影响力。这种做法容易导致智库建设功利化,损害智库的生命力。例如,某些智库机构为了尽快获得批示,可能会追求捷径,心浮气躁地进行调研,缺乏扎实的基础研究,提出的对策经不起实践考验。有的智库则通过找“挂名”专家来博取领导批示,久而久之,这些智库会失去真正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此外,有些智库可能只关注表面问题,不提真思路,导致研究成果流于形式,缺乏深度。还有一些智库热衷于“纸上谈兵”,忽视了对社会前沿焦点和公众关切热点的关注。这种情况下,智库的研究失去了发展的基础。
智库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国家、时代和社会创造价值。简单用“一把尺子”衡量智库成果,无法体现真正的智慧。当前,智库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唯领导批示”现象需要纠正一些偏差,包括明确智库的研究应以时代问题为导向,深入调研并回应时代需求;研究成果应立足于现实,转化为实际行动;评价机制应科学合理,促进智库健康发展。
智库研究不仅是咨政建言,也是启智育民,应该打开大门,让全社会参与评价。同时,采用多维动态的全景式评价,鼓励多样性和专业化发展。还可以设置“望远镜”,注重长远视角,结合即时与延时、定量与定性的评估方法,让智库静下心来做研究,成为解决问题的“最强大脑”。
思想成果的度量是可解且必解的问题。通过科学评价,中国新型智库建设能够激荡理性,在国内外舞台上绽放思想光芒。
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12月26日报道称,韩国首尔大学未来战略研究所近日发表报告炒作台湾问题,敦促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政府将韩国纳入与台湾问题有关战略磋商会议中
2024-11-27 09:15:44韩智库炒作台湾问题中非媒体人重聚北京,共续友谊与合作篇章。8月20日至22日,第六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及中非智库高端对话在京举行,旨在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弘扬中非友好精神
2024-08-21 16:01:52中非媒体智库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