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传播速度飞快,微小的舆情都有可能随着网络传播而持续发酵和激化,对网络事件的夸大事实、扭曲真相、编造谣言都可能造成严重的网暴后果。2024年8月1日起,《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正式施行,作为我国首部反网络暴力专门部门规章,标志着我国网络暴力治理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12月28日,上海举办了一场以“反网暴、遏戾气——共建向上向善和谐网络空间”为主题的反网络暴力论坛。论坛聚焦新规实施带来的网络暴力防治新理念、新路径、新模式。论坛期间,“数字内容生态实验室”发布了《反网络暴力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法院审理的涉网络暴力案件数量远远不及实际发生数,受害人面临取证难、案件审理期限长、获赔额低等困境。
失控的网暴背后有多种因素,包括多样形式、情绪宣泄和算法推动。例如,2023年8月,B站多名UP主投诉称,一群人在海外平台组织用户对站内主播进行“人肉开盒”。经公安机关查明,该案牵涉18个省市,共计40余人,涉案人员主要活动者甚至是未成年人。同年10月,“上海4岁女童海滩走失”事件引发网友关注,部分网友质疑女童父亲提供不实信息,对女童父母造成二次伤害。2024年6月,西安交大硕士毕业生李某某因毕业演讲引发热议,后经警方调查确认,网传信息为假,涉及散布虚假信息的王某、郭某被依法处理。
网络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编造散播谣言、挑动对立歧视、侵犯公民隐私、破坏营商环境等,对个体、企业和社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匿名性导致施暴者隐蔽性强,难以确认侵权主体,使得网暴事件难以控制。同时,网暴扩散速度快,在全国性热点事件中,网民借助互联网发表各类观点和看法,导致热点事件愈演愈烈。
《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网民数量庞大,部分网民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在自媒体和“黑公关”的引导下,部分网民出于朴素的正义感和道德感,对网络事件不假思索地口诛笔伐。此外,在“法不责众”的心理下,极少数网民肆意贬低和污蔑受害者,通过网络发泄情绪、博取关注、娱乐和获利。互联网平台既作为开放的网络社区,也为偏激言论和极端情绪的扩散提供了环境。大数据算法技术制造信息茧房和群体极化,降低了对不同群体和陌生话题的包容度;平台以流量为王,理性的声音可能会陷入“沉默螺旋”。
与现实社会语言暴力行为相比,网络暴力的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可能导致更大的危害。被网暴对象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均可能遭受严重影响,且这种影响通常会持续很长时间。对于社会而言,网络暴力破坏了网络环境的秩序和生态,增加了社会紧张和冲突,阻碍了信息的准确有效传播。
诉讼方面,施暴者违法成本低,受害者维权取证艰难。根据统计分析,2001年来涉网络暴力案件不多,且呈下降趋势。网络暴力事件多以诽谤罪、侮辱罪定罪处罚,但因侵害人多为网络上的陌生人,受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困难。知名社交平台所在地案件多发,北京、广东两地的网络暴力案件量排名靠前。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近五年涉网络暴力案件审理情况报告指出,多数案件标的低于10万元,一般仅会被追究民事侵权责任,赔偿金额有限。受害人往往较难证明实际损失,审理期限也较长。
当前,我国已构建多维度网络暴力治理规范体系,多部门协同行动。国家层面,多部法律法规夯实网络文明建设根基,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打击违法犯罪。上海市网信办也积极探索建立市级治理路径,如2023年的“清朗浦江·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和2024年的“清朗浦江·e企守护”整治网络暴力专项行动,共指导属地重点平台清理违规信息超过363万条、处置账号5.8万余个,并督促网站平台开发具有平台特色的防网暴功能。
在此背景下,《研究报告》提出探索网络暴力治理新模式,包括形成协同攻坚模式、强化依法惩戒模式、建立全程治理模式和探索共建共享模式,要求平台建立健全信息特征库、预警模型等,完善一键防护功能,提供保护救济途径,落实全流程治理责任。
“微笑剑后”“首日夺金”“名校博士”……在巴黎奥运会上摘得女子重剑个人金牌的中国香港击剑运动员江旻憓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8月4日
2024-08-12 16:18:14她何罪之有?12月24日,多名网友发布了一段自驾游博主的直播片段。该博主回应了此前在无人区拿走食物的行为,称:“不是我的东西我才拿呢,出来自驾游一年多,没人说我人品不行
2024-12-26 21:54:36博主拿走无人区应急物资反称遭网暴林俊杰,这位在全球华语乐坛闪耀的名字,用他的音乐才华和动人歌声赢得了广泛喜爱。然而,在他成功的光环之下,隐藏着一段与网络暴力抗争的艰辛历程。面对潮水般的恶意评论和无端指责,林俊杰经历了深刻的内心挣扎
2024-07-11 17:06:22林俊杰曾因网暴考虑退出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