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这一天在民间被视为重要节日。北方人吃饺子,江南人吃汤圆,姑苏地区则有喝冬酿酒的习俗,这些活动都充满了仪式感。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尽管南方和东北的人们觉得节气不太准确,但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是山西,节气却非常精准。每到节气转换时,“二十四节气在山西太准了!”的话题总会引发网友讨论。山西的四季变化几乎与二十四节气同步,清明时节雨水多,立秋当天风立刻变凉,而今天的冬至气温也明显下降。
这种准确性并不奇怪,因为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山西南部是其重要发源地之一。据专家考证,《尚书·尧典》最早记载了节气的概念,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则首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春秋时代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节气,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体系完全确立,并在汉武帝时期被纳入《太初历》,用于指导农事。
二十四节气基于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将轨道分为360度,每15度为一个节气,共24个节气。山西陶寺遗址提供了最早的实物证据,表明4000多年前晋南地区的先民已利用观象台掌握节气规律。考古发现的大型夯土建筑观象台可能是古代文献中提到的遗迹,陶寺观象台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精密天文观测遗迹。
观象台复原后,13根高达5米的夯土柱围成半圆形,形成12道观测缝,中心有一个圆形观测点。特殊节气时,太阳会从某个观测缝中穿过打在观测点上。例如,冬至日出光束从第2道柱缝透出,春分或秋分时节从第7道柱缝透出,夏至日则从第12道柱缝透出。通过两年多的模拟观测,考古工作者得出结论:陶寺文化时期一个太阳年共有20个节气,这也是传统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源头。
现代冬至日出位置略有偏差,说明4000多年来黄赤交角发生变化,这反而证明了观象台当时的精准。此外,陶寺遗址还出土了圭表,这是一种测量太阳影长的仪器。圭尺平放于地,立表垂直于地,正午时刻太阳照在立表上投下的影子被圭尺上的刻度标记出长短,从而确定不同节气。
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确保了天文历法的准确性。尽管现代农业生产已经高度现代化,但节气文化仍然滋养着人们的生活,并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当时间指向12月21日,一年一度的冬至佳节如期而至。今年的冬至不同寻常,蕴含着许多特别之处。今年冬至正逢12月21日,这种日期组合在过去的百余年里极为罕见
2024-12-19 09:40:2521日冬至12月21日17时20分20秒,太阳运行至黄经270°,我们将迎来一年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2024-12-17 17:36:05冬至农历和阳历日期罕见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