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牛津大学出版社公布了2024年年度词汇,“脑腐”(brain rot)一词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词指的是因过度消费无价值或不具挑战性的网络内容导致的精神和智识状态衰退。专家认为,该词的高频使用反映了人们对于大量摄入低质量网络内容尤其是社交媒体内容所产生影响的担忧。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负责人、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何红波表示,“大脑腐烂”仅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其中描述的精神和智识状态衰退接近“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状态,用来形容社交媒体对脑健康的影响并不科学。
现实中,许多人沉迷于刷短视频,几个小时停不下来。何红波指出,很多人过度使用网络媒介并非真正喜欢网络世界,而是因为生活中缺乏意义感,感到无聊或迷茫,希望通过上网行为来转移注意力,打发时间。无价值或不具挑战性的内容容易吸引眼球,使大脑产生被动注意,不需要努力就能集中注意力。持续接收令大脑兴奋的信息会形成犒赏机制,激励人们强化社交媒体使用行为,难以停下。当大脑的被动注意被不断强化后,主动注意将变得困难,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例如较多人难以专注地读完一本书。
何红波认为,低质量的社交媒体内容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12岁至20岁是人脑前额叶情绪认知网络脑区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若接触过多无价值信息,反复刺激神经环路,会影响大脑发育。此外,沉迷社交媒体还会减少青少年户外运动时间,减少面对面社交,影响睡眠,增加情绪障碍的风险。大量接触低质量的社交媒体信息可能导致认知偏差,甚至出现认知偏执。
一些网友表示,浏览社交媒体是为了缓解工作、学习压力,放松大脑。何红波表示,适当刷视频、看社交媒体具有一定的娱乐作用,但对大脑的放松作用有限,甚至可能越刷越累。屏幕与眼睛的距离过近或角度不自然会加剧视觉负担,屏幕蓝光也会损伤大脑。低质量的信息刺激大脑各个脑区,激活大量神经元,会让大脑异常疲劳。
面对社交媒体使用产生的普遍社会焦虑,何红波建议,社交媒体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适当使用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增加户外活动、强化自我时间管理、增加面对面社交来改善对社交媒体的依赖。如果发现自己难以控制刷视频行为,应提高警惕,去医院评估是否已经出现成瘾,必要时进行专业干预。
长时间刷手机,看的都是没啥内容的朋友圈、短视频,这种状态可以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刚出炉的2024年度词汇来形容,即“脑腐”(brain rot)
2024-12-03 07:50:05小心刷手机刷到脑腐紧盯风腐伴生交织问题、不断健全风腐同查同治机制,是破解作风顽疾的重要手段,也是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有效措施。
2024-08-13 11:28:56中纪委机关报:健全风腐同查同治机制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近日通报了2023年1月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数据显示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7.7万人。而去年全年这一数字为6.1万人
2024-11-11 08:08:007.7万名村支书村主任涉腐被立案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依法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事关民生福祉,事关人心向背,是老百姓期盼的实事,是关系党执政根基的大事。
2024-12-10 09:39:16最高法披露10月15日,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公布了一则关于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姜灵春的短片,题为《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姜灵春:痴迷打高尔夫球,由风及腐身陷囹圄》
2024-10-16 13:16:13落马厅官出镜忏悔痴迷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