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圆明园文源阁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对外公布。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和圆明园管理处已发掘出宫门、碑亭、月台、趣亭、北院门等建筑基址,以及四周围墙、石板道路、蹬道、供排水涵洞、“玲峰”基础等附属遗存。出土了铜、铁、瓷、陶、琉璃质地的文物,包括瓷器、陶器、陶质建筑构件、琉璃质建筑构件等。黑釉瓦件展现了古建筑营造思想,假山造景尽显园林野趣。
文源阁遗址位于圆明园东北部,雍正时为四达亭,乾隆四十年改建为文源阁,是一处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主要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等。“文源”意为礼乐文明之源。《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编撰是当时的一项国家文化工程。《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录七部,分藏于“北四阁”“南三阁”中,圆明园文源阁即“北四阁”之一。
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文源阁和藏书惨遭损毁,仅部分藏书留存于世。经考古发掘,文源阁遗址保存相对较好,整体布局与乾隆四十四年、光绪二十四年样式雷图基本相符,说明其自建成后,格局未经改变。文源阁进门即假山小路,西边有曲亭,南侧有水池,水池后是大殿。文源阁高两层,顶部采用黑釉琉璃瓦,以绿色琉璃瓦剪边。文源阁的人文理念主要体现在大殿上,黑釉琉璃瓦的黑色五行属于水,克火,体现了古人对藏书性质建筑防火的重视。
文源阁的主要作用是藏书,因此设计和建造均重点考虑了防火和防洪。考古发现,其防洪设施系统完备。考古工作者在院内挖出一大一小两处水池,在北墙内外发现了一条供水涵洞,又分别在东墙和南墙内外挖出连接院外河道和院内水池的排水涵洞。整个遗址地势院内高、院外低,南墙下还设置了沟门,院内地表水可顺势排入宫门前河道。这些设施既能储水用于灭火,又能在水量大的时候顺利排水。文源阁的整个排水体系都是有机连接的,水池水平面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一旦有火情或下雨有积水都可以及时排出。
文源阁遗址是一处独立院落,四周虎皮石砌筑的围墙将其与外围环境隔开,使其自成一体。院内风景独秀,规划井然;院外河道环绕,一派江南水乡景象。宫门前的河道仿自然山涧的样子,泊岸、底部均用不规则石块砌成。石板路、上下山蹬道、御路、踏跺组成完备的道路系统,既把院内各处点位有机连接起来,又将整个文源阁环绕其中。石板路所用石板未加雕琢,且多为玲珑石;蹬道、踏跺石条也未经加工,颇具园林野趣。
文源阁遗址还出土了铜、铁、瓷、陶、琉璃质地的文物,包括瓷器、陶器、陶质建筑构件、琉璃质建筑构件等。目前,宫门、趣亭和碑亭地上建筑已不存,但从磉墩坑和解剖坑可以看出,人们建造文源阁建筑时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先挖基槽,底部夯打地钉防止建筑下沉和移位,地钉上面铺石板,上面再垒砌台基,台基内全部夯打灰土,是目前圆明园考古所见对建筑基础处理最严格的一处。文源阁遗址的考古发现充分彰显了古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匠心精神,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建造的最高水平,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对文教传承的重视。
文源阁遗址位于圆明园东北部,最初在雍正时期为四达亭,后于乾隆四十年改建为文源阁。这是一处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主要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等重要文献
2024-12-06 21:50:30圆明园文源阁遗址考古新发现昨天,浙江下汤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公布。自2015年以来,考古团队通过研究陶片材质并结合碳十四测年方法,初步判定下汤遗址中大型墓葬的年代距今约9000多年
2024-10-29 08:39:00浙江发布新考古成果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在12月26日进行了2024年最后一次新闻发布,聚焦二里头遗址、殷墟王陵区、山西昔阳钟村夏商墓地、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
2024-12-27 03:52:59殷墟三星堆等新考古成果公布世人皆知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是我国近代史上最为惨痛的记忆之一,但鲜少有人知道,在这片废墟之下还埋藏着数万件珍贵文物
2024-11-14 08:38:12圆明园考古有新发现今天(22日)上午,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讨会上,赤峰市敖汉旗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最新考古成果首次向社会公布
2024-09-22 10:25:25一次性出土百余件玉器!红山文化考古新成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