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厚街镇,平静的大陂河道近来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只不过这焦点有些扎眼——每月三四百辆共享单车从河里被打捞上岸,像是一场荒诞的“水下车展”。本是穿梭于大街小巷、为出行减负的共享单车,缘何“扎堆”沉河?这背后藏着的,可远不止表面的乱象。
共享经济大潮涌起,共享单车带着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使命涌入城市,在人口密集区铺开便捷出行网络。于上班族而言,能在地铁、公交出站后迅速解锁骑行,避开堵车准时到岗;游客们骑着单车,慢悠悠逛老街、探新店,惬意又随性。这本是多方共赢的美事,然而,现实却有些“变味”。
厚街镇水务部门接到上报后着手打捞,场景令人揪心。车身被河水长期浸泡,铁锈肆意蔓延,像是共享单车无声的“哭诉”。打捞难度超乎想象,一辆车需6人协力,多数环卫工年过半百,体力有限,却只能咬牙坚持,只为还河道一份清澈。这不禁让人发问:到底是谁,把单车“送”进河里?
网友的吐槽揭开冰山一角。有人满心欢喜扫码,车却故障连连、无法骑行,钱照扣不误;有人骑到目的地,周边竟无合规停车点,四处挪车无果,焦虑值拉满。这些看似微小的使用摩擦,日积月累,成了部分人泄愤丢车的导火索。更有甚者,贪图小利将单车私有化,藏在角落据为己有。当共享的“方便之门”遭遇种种使用“暗礁”,矛盾一触即发,河道竟成了单车的“归宿”。
从社会层面深挖,这暴露出共享经济与城市管理间的磨合难题。共享单车海量投放,运维团队能否精准定位故障车辆、及时回收维修?停车区域规划是否科学合理,跟上单车扩张速度?城市管理若缺位,乱象滋生便是必然。再看个人道德层面,随手一扔、恶意破坏,践踏的是公共资源与社会信任。每一辆单车都是共享理念的实体承载,这般对待,无疑是给文明出行抹黑。
在深圳,刘先生做出了一项不同寻常的举动,他肩扛共享单车攀登梧桐山,只为迎接壮丽的日出。这辆重达32斤的单车,在刘先生看来,不仅是攀登的伙伴,也是锻炼身体的绝佳工具
2024-06-28 06:04:02男子扛共享单车爬山看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