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12月1日,正值世界南极日,我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投入业务运行。这标志着经过16年的科学积淀和创新探索,南极中山本底站成为我国大气本底站家族的一员,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的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
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也是第9个纳入业务运行的大气本底站。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雷正在南极中山站执行越冬任务,亲历这一里程碑时刻,他表示备受鼓舞。
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丁明虎指出,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其观测数据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科学价值,有助于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长期变化及规律、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的影响。气象科考队员多年来的连续观测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007年至2008年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海洋局在中山站建设了大气化学观测方舱,配备了臭氧光谱仪、辐射观测仪等设备,开启了南极大气成分观测业务。2010年,中山站建成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正式开展高时间分辨率二氧化碳和甲烷连续在线观测业务,使我国成为第三个能在南极开展此项业务的国家。
目前,中山站已建成涵盖臭氧、大气化学、气溶胶等7大类气象要素在内的综合观测体系。作为南极中山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站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已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南极“臭氧洞”公报》和中国气象局《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并被科学家多次使用,有力推动了极地天气及气候变化、极地大气化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曹晓钟表示,后续将持续做好南极中山本底站的业务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南极气象观测数据效益,绘好“南极中山曲线”,以助力更好地认识、保护和利用极地,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目前,我国共有青海瓦里关等9个大气本底站。此外,位于环渤海、四川盆地等气候系统关键区的10个拟新增大气本底站已于今年7月启动为期一年的观测试验。
记者今天(10月30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海油工程智能制造基地二期工程正式投产,标志着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全面建成,对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4-10-30 08:07:09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全面建成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记者姜琳)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7亿人,同比增加1434万人。
2024-05-31 07:13:14覆盖10.7亿人!我国建成世界最大养老保险体系8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一份重要文件——《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这份指导意见旨在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促进医保参保的连续性和普及性
2024-08-01 16:06:17我国首个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