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茂那一拨南开学生,很多都有着对古典诗词持续且深厚的浸溺和热爱,一方面是个人爱好,另一方面,叶先生是有启蒙之功的。十八岁的孩子入读中文系,如果在哪门课上遇到一个印象美好且深刻的老师,也就进入了一个特别的印刻期,影响绵长甚至持续终生。
在叶嘉莹先生的诸多成就之中,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她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叫做“弱德之美”。这原本是叶先生在词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创见,从专业角度细究起来颇为深妙。“弱德之美”延伸到人生层面,怎么理解呢?顾随先生是叶嘉莹先生的恩师,而弱德之美一说,得从顾随说起。1948年,时局风雨飘摇,叶嘉莹结婚并即将随夫南下,顾随先生作《送嘉莹南下》一诗相赠,第一句是“食荼已久渐芳甘,世味如禅彻底参”,这句诗出典《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是苦的,恰如人生,时间长了,也就甘之如荠了。这就是一个参禅的过程。这句诗是顾随先生对叶先生的勉励,也是对其天性深入了解之后的写实。在此之前,19岁的叶嘉莹曾经写出“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这样智慧苍劲的诗句,颇得顾随先生的赞许,临别赠诗也可以说是应和之作。
这句诗成了她一生立身处世的理念。我觉得,有的人是被上苍眷顾的,他/她很早就拥有了稳定的不易动摇的价值观,然后人生的各个阶段各种事件,都会被这种稳定的价值观加持,需要做的只是顺势调整。这样的人,哪怕一生经历坎坷,但因为核心稳定,也是一个幸福的人。我把这样的人叫做天人,叶先生就是天人。相比而言,大多数的人没有这样的好运,不断的攀行苦修但又不停地坍塌重建,内心的艰辛劳作持续终生。
叶先生的个人经历可谓坎坷,少年丧母,中年丧女,婚姻劳烦,人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颠沛流离之中还需要拼命工作养家糊口。叶先生的一位朋友说,“她跟人接触会表现出一种比较淡然的感觉,我没有见过她很兴奋过,也没有见她很悲伤过。……她把悲痛和快乐都一样处理,能够感知,但不沉溺其中。人生最难就是把自己退到一个位置,用相同的态度去接受一切,去轻而化之。”
天性淡定,这有遗传的原因,再就是生命的层次高。叶先生身上的那个“我”很小,因而也就很淡。内观达到一定深度的人,“我”确实就很小,天地万物岁月时空,都非常悠远辽阔,与“我”融为一体。这个境界的达成,在叶先生身上,一方面是古典诗词滋养出来的,另一方面,就是她所秉持的弱德之美。无所依傍,有所持守,不怒不怨,顺势修为,朝问安身立命之道,夕死可矣。有了这样的境界,就能拥有一个与更高的生命维度相通的通道,而人生也就会拥有勇健且随和的质地。
2020年,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讲述了叶嘉莹的故事。2019年,94岁的叶嘉莹卖掉了北京的祖宅,并将这笔钱捐给了南开大学。北京西单以西的察院胡同里有个热闹的大杂院,那是叶嘉莹祖上的房产
2024-11-25 13:12:28叶嘉莹在古诗词里渡己渡人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她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之家,是辅仁大学古典文学高才生、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一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2024-11-24 19:46:05叶嘉莹逝世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她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之家,是辅仁大学古典文学高才生、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一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2024-11-24 19:11:00叶嘉莹逝世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她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之家,是辅仁大学古典文学高才生,也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一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2024-11-26 00:08:03叶嘉莹逝世享年100岁家人离世后,按照中国习俗,灵堂中的香烛会连续数日不灭,以寄托亲友的哀思。11月24日,中国古典文学大师叶嘉莹在天津去世,享年100岁。遗体告别仪式于11月30日上午在天津第一殡仪馆滨河厅举行
2024-11-30 15:17:00青年学子为何爱叶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