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南开园,湛蓝天空下湖面温柔。马蹄湖的荷塘虽然凋零,但生机犹存,让人想起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是叶嘉莹先生生前投注众多生命热情给予阐释的古典诗人。她曾说,遭遇挫折、苦难、不幸时,都是用李商隐的诗来化解。只是马蹄湖的这些冬景,再也等不来赏荷吟诗的叶先生了。
叶嘉莹农历荷月出生,小名“小荷”,写过不少咏荷诗。巧合的是,南开校园的重要景点马蹄湖一到夏天满塘荷花。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执教几十年,幽幽荷香浸润过她的生命。她曾写诗表达自己与南开的情谊:“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 很多人在南开看到荷花时,会自然想起叶嘉莹。一个地理空间与诗意世界形成了互文对照。
叶嘉莹逝世后,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逸夫图书馆内设有追思灵堂。为便于友人吊唁,南开大学特别开设了专门的入校申请通道。过去几天内,学生、老师以及社会各界代表纷纷前来吊唁。灵堂中央,花圈簇拥着叶嘉莹先生的遗像,照片中的她面带笑容凝望远方。由其弟子汪梦川题写的挽联置于遗像两旁。
11月30日上午10时,叶嘉莹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天津第一殡仪馆滨河厅举行。现场大屏幕上显示一句诗:“天池定有人相待,何惧扶摇九万里”。尽管天气寒冷,许多南开学子及叶嘉莹亲友陆续赶来。现场还设置了“社会人士等候区”。早上8点多,已有很多人在等候入场,包括从上海、郑州等地赶来的90后、00后诗词爱好者,也有天津本地的退休工人。
来自上海的90后孔女士听过叶嘉莹的讲座,深受感染。这次她坐了一夜火车,直接拉着皮箱赶到天津,送叶先生最后一程。她在火车上抄写了一段《古诗十九首》以表哀悼。照顾叶嘉莹生活起居7年的保姆王女士神情沉痛,讲述了叶先生生前的点滴,表示叶先生走时没有受罪。
叶嘉莹一生花费很大精力投入诗词教育,努力促进诗词润及现代社会。她在自己的书《我的诗词道路》中写道,未能成为很好的诗人或学者,但在教学方面确实投注了大部分生命。她将诗词感发的力量升华为荡涤心灵的能量,在无数人心间播下文化的种子。南开大学文学院推动“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等活动,继续致力于将诗词营养落实到普通大众中。
张静是叶嘉莹嫡传弟子,跟随叶嘉莹20多年。2014年7月下旬,叶先生不慎摔倒,腰部扭伤,但仍坚持站着用英文发表讲话。张静回忆这段经历,见证了叶先生坚强豁达的精神。在新书《诗词大先生:叶嘉莹的诗教人生》中,张静揭秘了叶先生的为师之道和诗教之路。叶嘉莹在序文中提到师生情谊的重要性,并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表露心迹。
1979年,叶嘉莹主动申请回国义务讲学,身体力行将自己的身心投注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教育和传播。晚年她个人累积捐赠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志在全球弘扬中华诗教。如今,古典诗词热正在年轻人中兴起。河南郑州外国语学校的高二学生张梓烨专程前来吊唁,他因被叶先生的作品深深打动,立志将来研究古典诗词。
叶嘉莹在研究和传播古典诗词领域影响广泛。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陈洪提到,叶先生最大的特点是把自己整个生命融进去。1979年春,叶嘉莹回国执教,给教育界带来一股清新的风。她的诗词教育风格吸引了大量学子,每堂课都让学生们如痴如醉。叶嘉莹还录制了适合儿童阅读的古诗词吟诵视频,留下宝贵的资料。
叶先生去世这一周以来,大量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吊唁。卢桢教授回忆,叶先生讲课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声音抑扬顿挫,常吟诵诗歌。迟宝东作为叶先生首位博士生,提到叶先生温润的性格和对学生的关怀。叶先生生活节俭,但在学生身上毫不吝啬,每逢节假日都会准备茶点或请学生吃饭。大家边吃边聊,话题最后总是回到诗词上。叶先生走了,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将继续激励后人。
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叶嘉莹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
2024-11-24 19:52:11送别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天津举行。天津市第一殡仪馆滨河厅外,各界人士排着百米长队,胸前佩戴白花,送别叶嘉莹先生
2024-11-30 13:37:00民众排百米长队送别叶嘉莹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她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之家,是辅仁大学古典文学高才生、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一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2024-11-24 19:46:05叶嘉莹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