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邻居是初代“搭子”
邻里的陪伴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形式。如今,年轻人之间流行“搭子”关系,这种精准陪伴其实有一个初代版本——工友兼邻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年轻人选择进入大厂当工人。那时的工友关系非常稳定,往往能维持到退休。工厂还提供住房或宿舍,让年龄相近的工友们成家后住在同一片小区。他们一起上下班、做饭吃饭,甚至有了孩子后,还会互相帮助照顾孩子。这是一种脱离了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具有鲜明的自我选择色彩。《小巷人家》:邻居是初代“搭子”!
我的父母是60年代初生人,他们在革命友谊升华后,和其他几户刚组建的家庭住进了同一个“墙门”。墙门是一种吴语词,类似于北方的四合院。墙门的特别之处在于,里面没有亲缘关系的几户人家关上大门后,便成为了一家人。
尽管我家在我三岁时就搬离了墙门,但这个地方在我的相册和父母的回忆中仍然熠熠生辉。最近,他们追一部热播剧《小巷人家》,又勾起了这段尘封的记忆。剧中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某棉纺厂改造了一条小巷,分配给职工做宿舍。温婉的黄玲和泼辣的宋莹两家人分到了同一个院子,开始了几十年的邻里生活。剧情虽然没有惊涛骇浪的大起大落,但在细水长流的叙述中,观众的眼泪会在不经意间滑落,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回忆涌上心头。
听父母讲述墙门的生活时,被反复提起的并不是纯粹的喜乐,而是那些苦中作乐的故事。据说,在我出生那年,暴雨不止,钱塘江水漫出,低洼处的墙门也进了水。于是几家人在大门口筑起堤坝,用最大的脸盆拼命往外舀水。还有传言说,当时几家人共用一个厨房,卫生条件堪忧,但这不妨碍其中一家男主人练就一身厨艺,后来改行成了大厨。
好的关系始于相同,却能包容乃至学习不同。在《小巷人家》中,黄玲和宋莹的性格和家庭关系截然不同,但在最初的不适应之后,两位智慧女性很快发现了对方的优点。黄玲在与宋莹相处后学会了拒绝,而宋莹一家则在黄玲一家的劝说下开始重视儿子的学习,最终儿子考入了上海交大。
人类学家项飙提出了“附近”的概念,并希望年轻人能够重建附近,重新认识周边并安顿自身。当我们沉醉于虚拟世界的信息茧房时,从更加真实的附近找到生活的存在感,与邻居的相处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然而,现在关于邻居的新闻往往不太愉快,零星个例被集中报道显得充满戾气。
对独自到异乡打拼的年轻人来说,邻居其实是离你最近的人。我刚毕业时,独自租住在北京北五环外的一个小区。有一次穿着睡衣出门丢垃圾,风把门吹上了。没带手机也没带钥匙,思虑再三后,我敲开了从未谋面的隔壁邻居的门。她毫不犹豫帮我叫了开锁师傅,还主动借给我开锁费。那一刻,她对我来说如同光一般的存在。
邻居之间的温情有许多值得记入民间历史的故事,也是文艺作品的富矿。我们需要大江大河,也需要小巷人家,不同视角的叙事共同指向同一个主题——美好生活。寻找生活的“搭子”,不妨从“附近”开始。
后来,父母所在的工厂经历了私有制改革,墙门人家也到了离别的时候。再后来,小城日新月异,墙门也被高层楼盘取代。但许多年过去了,每年过年,父母那届年轻人仍会聚会,说起那场大水和那个厨房,老花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就像《小巷人家》的主题曲《消失》中唱的:“记得那个地址,我们仍是那个样子。”
在电视剧《小巷人家》中,有几位带有反派色彩的角色,如宋莹家隔壁的关系户和庄超英家里重男轻女的父母。这些角色大多脸谱化,没有具体的心理变化,主要功能是制造矛盾。真正复杂的反派角色是吴珊珊
2024-11-09 23:08:15《小巷人家》邻居觊觎宋莹房子最近,由正午阳光制作,闫妮、李光洁、郭晓东、蒋欣等主演的年代剧《小巷人家》热播。这部剧以苏州为背景,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温情脉脉的邻里故事,被不少网友称为“苏州版《请回答1988》”
2024-11-13 14:24:01跟着《小巷人家》打卡苏州小巷《小巷人家》即将迎来大结局。剧中林家和庄家的故事引人入胜,尤其是林家的结局堪称完美,令人羡慕。林家在小巷里像一股清流。男主人林武峰正直善良,热爱生活且积极向上,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总是充满活力
2024-11-18 08:39:52《小巷人家》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