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悄无声息地潜入,未及品味浓秋的韵味,立冬已至。橘柚飘香,银杏金黄,枫叶流丹,深秋的瑰丽还未消散,冬天便翩然而至。当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我们迎来立冬节气。作为冬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冬不仅标志着天寒地冻、万物收藏的变化,也寄托着蓄能积势、孕育未来的美好愿望。
“藏”是立冬的重要特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立冬,十月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之后,繁华尽藏,万物沉静,秋的丰美逐渐转变为冬的深沉。部分秋季作物已经收晒完毕,“粮入仓,菜入窖”;有些动物开始躲藏,准备进入漫长的冬眠;人们则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积蓄能量。
立冬过后,从北到南气温梯度明显加大。南方依然有风和日丽、舒适温暖的“小阳春”天气,而北方则进入了寒冷时节,西风渐作北风呼啸,水面结冰,土地上冻,寒意渐浓。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水面开始结冰但尚未坚硬;二候地始冻,土地开始上冻但还不至于冻如石块;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古人认为雉鸟在寒冬时会化身为大蛤。
立冬是个重要的节日,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皇帝会在这一天率文武百官出郊设坛祭祀,行“迎冬”之礼,并赐予群臣冬衣,同时还会慰问孤寡。民间百姓也会到土地庙、龙王庙祭祀,感谢土地的恩赐,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北方多地还有送寒衣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立冬之日,民间有“补冬”的习俗。谚语说“立冬补冬,补嘴空”。南北方因气候和物产不同,食补方式各异。北方人常吃饺子,俗话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南方则多采用药膳,选用人参、当归、枸杞、黄芪等中药,配上乌鸡、鸽子、鸭等肉类煲出养生汤。
老北京人在立冬会吃铜锅涮羊肉,绍兴开始酿制黄酒,无锡人吃豆沙、萝卜、猪油制成的团子,南京人注重吃生葱以抵抗湿寒,闽中人家熬制草根汤,漳州人舂“交冬糍”庆祝好收成,潮汕地区家家户户吃炒香饭并食用甘蔗,台湾则爱吃“羊肉炉”“姜母鸭”。这些看似平凡的食俗背后,实则带有庆丰年、酬劳作的意味,也是对寒冬的一种抗衡。
立冬之后,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事活动似乎不如春夏秋三季繁忙,但农民们并未闲着。他们抢抓农时,进行采收晾晒、冬季备耕和播种、农作物管护、兴修水利等工作。例如,海南一些地方利用自然优势种植瓜菜,华北和长江流域则忙着冬小麦和冬油菜的播种收尾。此外,立冬后空气干燥,土壤含水量减少,需加强林区防火工作。
冬天如同被浆洗过一般,素朴、简单又平静。立冬的诗意,藏在秋去冬来的风景里,也藏在温暖的人间烟火中。冬天是木叶纷飞时窸窣的旋律,是孩子们拿着冰糖葫芦奔跑的欢声笑语,是刚出锅的栗子冒着热气,是飞雪给山河披上的雪白大衣,是暖炉的热茶,是温热的美酒,是梅花绽放的清幽香气。
在这秋冬交替之际,点亮一盏灯火,与亲朋好友围坐,煮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来几个小菜,温几杯好酒,用“舌尖味蕾”细细感受岁月更迭和季节轮转,亦是一种赏心乐事,暖胃亦暖心。
今日6时20分,立冬。此时节,天转寒凉,秋意却未散尽,橙黄橘绿,色彩斑斓。北方人要吃饺子,南方人吃鸡鸭鱼肉,称“补冬”,也称“补嘴空”。冬季第一个节气来了,祝你的生活热气腾腾
2024-11-07 11:04:22一觉醒来已经立冬了今日立冬,@TEAMCHINA中国国家队发布了24节气海报,樊振东成为立冬人物。
2024-11-07 14:48:00樊振东立冬海报“冬吃萝卜夏吃姜”是一句谚语,强调在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的食物来调理身体。冬天多吃萝卜,夏天多吃姜,对人体健康有益,远胜于看病吃药。这句谚语契合中医的阴阳调理理念,强调食物的寒热性应与季节相匹配。
2024-11-07 11:22:28冬吃萝卜夏吃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