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是否存在生命?月球背后是怎样的?太阳系仿佛一个巨大的“宝藏盲盒”,人类在过去60多年里正逐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近日,我国发布了首个国家空间科学规划《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提出未来25年内,我国的空间探测将从月球、火星扩展到更远的木星、金星,甚至太阳系边际。
中国空间站已建成首个太空实验室;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了1935.3克的月壤样品;“天问一号”开启了我国火星探测的序幕,“天问二号”计划于2025年飞向小行星取样。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太阳系考古”的启幕。
“太阳系考古”的第一站是月球。今年,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完成了人类史上首次月背采样,引发国际社会轰动。10月15日,“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集的月壤在第75届国际宇航大会上首次面向全球展出。目前,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全面启动实施。“嫦娥七号”将于2026年前后发射,对月球南极进行环境和资源勘测;“嫦娥八号”将在2028年前后发射,验证月球资源就地利用,为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基础;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2035年前后建设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科学家们通过“嫦娥六号”采样月壤的初步分析,发现了月球早期演化和月球背面火山活动的线索。进一步研究发现,在1.2亿年前月球仍有火山活动。肖龙教授正在研究月球热演化历史,解答月球是否还会火山喷发等问题,并追溯月球受到的撞击历史以了解太阳系的演化历程。他认为,把月球搞明白了,可以解答很多“太阳系考古”问题。
科学家普遍认为,38亿年前,月球受到剧烈天体撞击,形成众多撞击坑和环形山,这与太阳系形成过程相关。月球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其演化与地球、太阳系密切相关,对月球的研究可以为认识早期地球提供重要参考。
“太阳系考古”一词出现在太阳系边际探测中,意味着我国空间探测从月球、火星扩展到100倍日地距离的太阳系边际。专家分析,“太阳系考古”周期预计将横跨千年,主要目标是追溯太阳系演化历史以及寻找第二个地球。季江徽研究员负责“寻找近邻宜居行星”项目,计划在30多光年外的100个类太阳型恒星周边寻找“第二个地球”。一旦发现类似地球的宜居行星,科研工作者会研究其大气层是否含有氧气和水,并探寻生命迹象。
太阳系外的第一颗行星在1995年由两位瑞士天文学家发现,两人于201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过去30年里,人类已经发现了超过6000颗系外行星,但类太阳型恒星周围宜居带的“地球”至今未被发现。这成为“太阳系考古”的难题之一。寻找地外生命的时间紧迫且任务重要。
我国开展“太阳系考古”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讨论。比如,火星表面寒冷、干旱,大气层轻薄,许多科学家认为它曾经温暖潮湿适合生命形成。类似的宇宙之谜还有很多,如太阳系边际界定、第九大行星的存在、木卫二是否有海洋等。尽管太阳系已发现约100万颗小行星,但有照片的只有约20颗。可见,“太阳系考古”面临诸多挑战。
接下来,我国将继续推进“太阳系考古”。2025年5月,“天问二号”将对近地小行星采样,研究小行星演化和太阳系早期历史;2030年前后,“天问三号”“天问四号”将分别完成火星采样返回和木星及其卫星的探测。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空间探测器将穿越整个太阳系。专家认为,发现第九大行星或“第二个地球”并非不可能,但需要航天科技的支持。探测器的能源动力问题也是前期规划的重点。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未来人类将迈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实现星际航行和太空移民。
宋姝是良渚遗址唯一做动物考古的工作人员,她的丈夫姬翔也在良渚遗址从事地质考古工作,这对90后夫妻在良渚遗址考古已有几年。
2024-10-23 16:26:3490后考古夫妻说考古是种幸福钟芳蓉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发言,她的这一举动再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正如四年前她选择考古专业时那样引人关注
2024-07-12 08:00:35北大发文祝福要去敦煌的考古女孩爱因斯坦曾强调想象力的重要性,远超过知识本身。一项美国研究揭示,儿童在一岁时的创造力高达96%,但若不加以呵护与培养,到了十岁,这一数字将锐减至4%
2024-08-14 13:31:06小学六年级缺一节课意味着什么7月3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分享了本科毕业生钟芳蓉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她在演讲中回顾了四年的学习历程,包括深入学习考古学的六大课程体系、参与多处考古遗址的实地考察,以及在临淄桐林遗址难忘的实习经历
2024-07-03 17:02:16在北大学考古的湖南留守女孩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