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之际,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庆祝之时,金黄色的田野如同大地的纹理,绵延伸展。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根据地域特色,培育和引进了多样化的农作物,代代传承着耕种的智慧与信念。新中国成立至今,粮食生产经历了显著的增长,从曾经的粮食短缺转变为现在的充足供应:202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3908亿斤,相比1949年增长超过1万亿斤;单位面积产量也大幅提升,平均每亩达到389.7公斤,增幅为321.1公斤。
丰收的故事,蕴含在六种代表性农作物之中,它们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映照出今日大国粮仓的繁荣景象。
水稻,作为养育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主食,其起源可追溯到中国。从史前时期的野生形态,到约1.1万年前被驯化,水稻种植技术不断发展。20世纪后,袁隆平等几代科学家的努力使得水稻产量屡创新高,尤其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成就了单季亩产1251.5公斤的记录。2023年,全国水稻总产量达到2.1亿吨,持续稳定在高水平,同时,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惠及全球,为解决粮食短缺贡献力量。
小麦,从北到南,融入各式面食,成为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4000年前传入中国,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产量大幅增长,单产水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李振声等育种专家的辛勤研究,如“小偃6号”的推广,为小麦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豆,中国栽培的起源地,与大豆相关的食品和技艺传播至世界各地。近年来,通过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产量显著提升,成为餐桌上的重要蛋白质来源。
棉花,作为制衣业的关键原料,中国不仅是其最大生产国,还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技术革新。从黄道婆时代的技术传播,到现代航天育种的尝试,棉花产量不断攀升,特别是新疆地区,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
油菜,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历史悠久。傅廷栋等科研人员在油菜遗传育种领域的突破,推动了油菜种植的现代化,使菜籽油成为中国人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米,作为粮食生产和食品加工的多面手,其产量在中国位居世界前列。从明朝引入至今,尤其在近现代,通过李登海等科学家的努力,品种不断优化,产量屡创新高。
在这片丰收的土地上,每一颗谷穗都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中国农业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持续的科技创新,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着力量,共同编织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图景。
今年夏季,我国夏粮再次喜获丰收,随之而来的是全国粮食产后处理的高峰期,包括仓储、流通、贸易及加工等领域尤为活跃。通过吉林一号卫星的视角,我们可以一窥那些粮食贸易流通港口和码头的繁忙景象
2024-07-22 11:00:12“大国粮仓”装满科技密码5月26日,在日照市岚山区的山东港口高端海工装备产业园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日照三文鱼上市发布活动吸引了众多行业精英。活动现场,无人机携带六条领头三文鱼从海上抵达,作为特别的义卖环节
2024-05-28 09:15:08日照三文鱼将大量上市5月29日,在河南省西平县老王坡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一幕繁忙的收割景象映入眼帘。大型收割机穿梭于金黄色的麦田间,争分夺秒地进行小麦抢收工作,力保每一粒粮食都能安全进入粮仓
2024-05-31 16:59:25河南:抢收小麦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要想解决好吃饭问题,我们就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
2024-05-23 05:33:35不惧台风智能养殖我国中部六省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贡献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粮食产量,仅占用约四分之一的耕地面积。时值“三夏”,金黄色的麦田预示着丰收,夏播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2024-06-19 11:36:11中部粮仓“三夏”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