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透露,重庆秀山新发现了一种已灭绝约4.36亿年的古老鱼类——双叉苗家鱼。这种鱼类以罕见的完好状态被保存至今,为人们提供了一窥数亿年前脊椎动物祖先独特面貌的宝贵机会。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同主导,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古脊椎动物学报》。去年9月,同样是这两个机构合作,在《自然》杂志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披露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发现,极大改写了对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的传统理解,引起了全球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为深入探索和保护这一化石库,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进行了广泛研究,接连发现了大量保存完整的无颌鱼类和有颌鱼类,种类繁多,多样性极高。
新公布的双叉苗家鱼,是一种盔甲鱼类,属于真盔甲鱼类,其头甲侧横管的独特二分叉结构,为其赢得了“双叉”的名称。据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矿产资源分院副院长陈阳介绍,双叉苗家鱼与之前备受瞩目的灵动土家鱼关系紧密,两者在中背管和侧横管结构上有诸多相似之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这两种鱼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分类单元——土家鱼科,这一科的命名源自发现地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标志着重庆在古生物分类学上的又一重要贡献。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双叉苗家鱼保存下的部分身体结构及成对腹侧鳍褶,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于鳍褶的理论提供了关键证据。陈阳指出,这些鳍褶可能是后来脊椎动物四肢的原始形态,对于脊椎动物最终登陆并统治地球具有深远的意义。
此外,双叉苗家鱼还首次在盔甲鱼中展现了纵贯全身的侧线结构,这一发现对理解盔甲鱼类的感觉器官及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如同生物体内的“雷达”,帮助它们感知周围环境。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强调,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是世界级的地质遗产,其中丰富的古鱼类化石不仅保存状态良好,而且为研究脊椎动物的早期演化,包括颌的起源、偶鳍形成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材料,填补了生命演化史上的空白,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大宝藏。
在重庆,一项关于古鱼类化石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合作项目——“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最近发现了双叉苗家鱼,这是继滨海涌洞鱼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
2024-09-12 07:58:00重庆考古发现4.36亿年前双叉苗家鱼2023年7月19日,中国公民包燕飞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工作期间突然失踪,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驻当地的总领馆迅速确认此事并表达了高度关切
2024-08-01 08:07:09失踪一年的中国女子确认遇难原标题:惊!世界上最贵的一根毛:20多万人民币近日,在韦布拍卖行的一场拍卖中,一根来自已经灭绝的新西兰灰蝶鸟(Huia)的羽毛
2024-05-22 15:36:39世界上最贵的一根毛:20多万人民币近期,一项关于古生物的重要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盖志琨研究员及其团队完成,并在《地质学报(英文版)》的封面文章中发布
2024-07-19 11:16:07浙江新疆发现失散4亿多年的古鱼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