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则熊孩子闹事、失责母亲假扮受害者的新闻引发韩国网络激烈讨论,建立无儿童区的呼声不断高涨。“父母没有看管好熊孩子而影响他人”的事件,在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络中传播。吵闹、破坏规则、不守秩序,变成了许多人对儿童的第一印象。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低的生育意愿。
解放后的生育权,
一边自由一边迷茫
抛去经济压力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还有一种更为底层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
和“要感谢父母把你带来这个世界上”相对,一部分声音认为,父母在生下孩子之前并未征得孩子的同意,是一种单纯的利己行为。
就像《出生意愿确认》书中的设定那样,主张出生意愿确认的人强调未出生后代的主体性,批判父母看似无私的生育行为。这种说法,逐渐浮现在人们讨论生育率时的对话中。然而,实际上,早在古希腊、基督教、佛教等思想中,都能找到它的原型和踪迹。
“最好的事就是从不出生;但当一个人得见天日,次好的事就是离开从哪儿来,就尽快回哪儿去。”古希腊的作家索福克勒斯在剧作《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中写道;在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对奥菲利亚说,如果一个人要有许多过错,那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为好;《浮士德》第一部里,更是记载了浮士德希望自己从未出生过的悲愤。
看到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就也看到了他在高压的补习班里刷题、被剥夺玩乐时间、加入找工作大军、背上房贷和车贷的未来一生。
当然,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一种极为悲观的想法。好比鲁迅在文章里举的例子:一家人的孩子刚刚满月,抱出来希望得到众人的祝福,这时,有一个人不合时宜地说了句真话,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得到一顿众人合力的痛打。
湖州的施先生反映,前段时间妻子带了两个大盒子回家,一个是学习机,一个是早教机器人,可孩子都已经上初中,买这有啥用?
2024-05-15 16:57:33逛展中奖后家长花两千多买学习机一位成都女子公开了自己的遭遇,她在两年的婚姻生活中遭受了丈夫16次家暴,这些暴力行为给她身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以至于她余生需依赖粪袋生活。
2024-06-05 17:42:03远离家暴不只离婚那么简单2023年保险业复苏势头明显,七家在A股及H股上市的保险公司,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等,总计实现了2.76万亿元的保费收入,比2022年增长了5.41%
2024-05-19 18:35:33保险行业没那么“保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