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考古展现多彩历史画卷
中国大运河,一项古老而宏大的工程,十年前的6月22日,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条全球仅有的六条世界遗产级别运河中,中国大运河以其农业时代的起源、无与伦比的规模与长度,独树一帜。它不仅是经济与交通的命脉,更是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的象征,自7世纪起,穿越朝代更迭,直至今日,始终维系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统一,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交流,深刻影响着沿岸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承。大运河考古展现多彩历史画卷!
近年来,中国对大运河的考古工作投入巨大,沿线九个省份与直辖市展开了超过200项考古项目,其中60余项取得了重要成果,多项发现被选入国家重要考古发现榜单。为了庆祝大运河申遗十周年,一场名为“运载千秋”的考古成果展览正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行,展览汇聚了沿线24家考古文博机构的努力,展示了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其作为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考古工作揭示了运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从河北的永济渠到安徽、河南的通济渠,再到江苏的诸多遗址,一系列水道与水工设施的发掘,不仅证实了大运河的科学价值与历史真实性,也为当前大运河文化带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聚落、城镇的考古发现同样令人瞩目,如无锡的梅里遗址、淮安的泗州城遗址等,它们见证了运河沿线的繁华景象,揭示了运河网络如何促进古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盐业与手工业考古则进一步揭示了大运河在经济繁荣与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如连云港、盐城的盐业遗址,以及苏州陆慕的“御窑金砖”等,展现了大运河沿线地区的经济活力。
随着考古发现,许多重要遗址被保护并改造成了遗址公园,如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这些公园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也成为公众了解和体验大运河历史的窗口。同时,港口码头的考古工作,如张家港的黄泗浦遗址,证明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
大运河考古,作为考古学的一个新兴分支,正不断挖掘并诠释着这条古老河流的故事,让历史的光辉在现代社会得以重现。
武王墩考古项目自2020年起开展抢救性发掘工作,至今已收获颇丰,挖掘出了大量珍贵文物,为中华历史文化的研究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2024-05-20 10:24:41武王墩考古新发现展现中华文化印记6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海南琼海举办的工作会上,公布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
2024-06-14 08:21:41南海沉船考古新成果英国伯恩茅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多塞特郡海岸外的斯塔德兰湾,于一艘沉睡了800年的古老沉船里,发掘出了几块巨大的石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石碑长度达到了两米,重量约为200公斤,全部由珍贵的波贝克大理石制成
2024-06-14 10:59:46考古新发现!英国沉船打捞出中世纪石碑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时,今年6月也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大运河悠悠大运河,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2024-06-09 20:32:33文脉华章2024年2月18日,鸟瞰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白塔镇乡村多彩田园。随着雨水节气到来,天气回暖,仙居县乡村春意盎然,一块块形状各异、五彩斑斓的田地,勾画出一幅幅美丽乡村新图景。
2024-02-19 07:16:14春意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