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花40万购买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及“90后成为世界唯一院士”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起了公众对这一海外学术称号的关注。中国科协在5月8日通过官方公众号发表观点,强调各机构应抵制为那些利用此类称号投机取巧的行为提供舞台,强调需要净化学术环境,避免为任何通过非正当途径获取荣誉的人提供资源或认可。
伴随“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话题的热议,人们也开始重新审视类似“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等国外学术头衔的价值。公众质疑,这些看似光鲜的“水院士”头衔为何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以及它们究竟有何实际用途。
关于“欧洲自然科学院”是否属于非正规机构的疑问,相关讨论层出不穷。一方面,有人收到加入该科学院需支付高额费用的信息,另一方面,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吴继华否认了售卖院士资格的说法,强调只有符合条件并通过正当程序才能获得院士头衔。他还澄清,网络上提及的“院士电子百科全书”中的名单实为科学院管理与经济部的会员,并非真正的院士名录。
值得注意的是,外界常将“欧洲自然科学院”与权威的“欧洲科学院”混淆,但实际上两者性质、地位大相径庭。教育专家陈志文指出,西方国家的科学院多为民间组织,其权威性取决于自身的学术贡献和社会认可,而非官方背书。因此,“欧洲自然科学院”虽合法存在,但其院士称号与国内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不可同日而语。
除“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类似“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的评选也饱受质疑,部分机构和个人利用国内外信息不对称,将院士头衔商业化运作,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名誉和头衔的过度追求。在中国,某些地方政策和机构为吸引高层次人才,将拥有国外院士头衔作为评定标准之一,这无形中为这些“水院士”提供了市场空间和利益驱动。
中国科协在文章中深刻剖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指出科技界应坚守科研初心,反对浮躁的名利追逐。同时,呼吁学术界加强自律,维护学术诚信,正确引导科研人员的价值导向,确保科研活动的健康发展。
综上,围绕“外国院士”头衔的争议,不仅揭示了学术界对于名誉的真实渴望与潜在的市场泡沫,也促使社会各界反思如何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学术评价体系,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准确识别和评价海外学术荣誉,以促进健康的学术生态和科技创新环境。
近日,关于“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头衔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多家高校、医院及医药公司纷纷庆祝其成员当选该院院士,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这一荣誉含金量的严重质疑
2024-05-08 10:49:06欧洲自然科学院含金量引质疑近期,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资格的实质引发了公众广泛讨论,焦点在于这究竟是学术界的荣誉象征,还是商业操作的一部分。5月3日,该科学院官网发布了一封由创始人兼院长弗拉基米尔·蒂明斯基教授致中国院士的信
2024-05-08 10:48:14欧洲自然科学院究竟是个啥机构5月21日,为感谢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执行主席龙宇翔多年来在中俄两国人文交流中作出的杰出贡献,俄罗斯联邦政府艺术科学院授予龙宇翔荣誉院士称号。
2024-05-22 11:31:50俄罗斯联邦政府艺术科学院授予龙宇翔荣誉院士称号在深圳经营公司的女老板X某,生活看似平顺,直到一次意外的网络结识,将她卷入了一场错综复杂的“情感”与“投资”交织的漩涡中
2024-05-08 17:56:27女子网恋近1个月被骗8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