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员首次失重飞机训练影像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神舟十八号计划于今日(25日)20时59分发射升空。本次飞行任务的乘组由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三位航天员组成。
每次成功的发射背后,是地面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与航天员们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回顾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历程,其源头可追溯至1992年9月21日,彼时工程正式立项,代号“921”,并同步启动了航天员选拔与训练工作。中国航天员首次失重飞机训练影像。
1996年,我国开始在全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首批航天员,飞行员景海鹏也在被选之列。他在体检时偶然得知此番选拔的重大意义,心中激动不已。经过多轮严格筛选,1500多名候选人中仅留下12位佼佼者。
1998年1月5日,这14位预备航天员(含两名教练员)从全国各地齐聚北京航天城,标志着中国首批航天员正式启动了他们的飞天之旅。
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并非易事,需历经八大类别训练。首要环节是基础理论学习,涵盖十几门课程,如《载人航天工程基础》一书就有六百多页。对于这批平均年龄32岁、已多年未涉足学术领域的航天员而言,这是一项艰巨挑战。杨利伟回忆道,重返课堂之初,他们难以适应,甚至会在课上打瞌睡,但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他们不得不强打精神,或以浓茶提神,或主动站立听课。
在攻克理论难关后,航天员还需接受一系列特殊的、极具挑战性的训练,如离心机、万向床、电动秋千和失重飞机等。
离心机通过产生高达8G的超重载荷模拟极端环境,航天员置身其中,需承受相当于自身八倍体重的压力。尽管设备设有紧急停止按钮,但至今无人在训练中按下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航天员训练体系严格而全面,旨在培养航天员在复杂太空环境中的“超能力”。训练体系涵盖八大类上百项科目,从基础知识到专业技能,从体能锻炼到心理调适,每一环节都紧贴实战需求
2024-06-11 13:41:36中国航天员“超能力”是如何练成的新华社快讯:神舟十八号将上行实验装置及相关样品,将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在轨建立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实现我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
2024-04-24 10:34:00中国将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当地时间5月12日中午,中蒙“草原伙伴-2024”陆军联合训练在蒙古国东南部东戈壁省拉开帷幕。这是两国陆军首次联合训练,中方派出营级规模兵力,携带各型武器及轮式装备等参训。
2024-05-13 14:00:28中蒙陆军联合训练拉开帷幕当地时间3月3日,中国生产的大型客机C919和支线飞机ARJ21从越南飞抵老挝,在位于老挝首都万象的瓦岱国际机场降落。这是两款机型首次来到老挝进行展示。
2024-03-04 08:38:02大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