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海牙和平宫,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岁末年初之际,各类盘点、预测、展望相继出炉,《自然》杂志近期也发布了“2024年值得关注的八大科学事件”,其中既有下一代人工智能模型GPT-5亮相、超高速超级计算机启动等硬核科技的进展,也有世界蚊子项目投产(通过让蚊子鞋带特定细菌防止它们传播致病性病毒)、下一代新冠疫苗的试验等公共卫生事业的动态。
而关于近年来备受关注也愈发急迫的应对气候危机问题,《自然》杂志也给出了其认为即将发生、也最需关注的大事件。
《自然》杂志预测称,2024年下半年,位于荷兰海牙的国际法院可能会针对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义务发表咨询意见,并对那些存在“破坏气候行为”的国家进行裁定,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针对这哥大事件,《自然》杂志起的标题也很直接,名为“拯救地球”。
图片来自《自然》杂志(Nature)
所谓国际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简称ICJ),是联合国最主要的司法机关,成立于1945年6月,位于荷兰海牙的和平宫内。国际法院的职责主要是根据国际法处理主权国家之间的法律争端,其事务由15位法官主持,法官任期9年,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均由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选出。
在环境诉讼方面,国际法院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有过不少经典判例,如Gabcikovo-Nagymaros水坝工程案(匈牙利诉斯洛伐克)、乌拉圭河纸浆厂案(阿根廷诉乌拉圭)等,均强调了各国应对其造成的环境损害承担相应责任。在全球变暖形势愈发严峻、应对气候危机紧迫性骤增的当下,国际法院在推动各国落实《巴黎协定》、为气候争议提供咨询意见和裁决等环节被寄予厚望。前述《自然》杂志预测中的相关内容,也是目前气候变化义务、气候诉讼领域最受关注的事项。
虽然关注度、支持度很高,但国际法院的相关工作进展却并不顺利。2023年3月29日,联合国大会就已经提请国际法院就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需承担的法律义务发表咨询意见。国际法院随即发出通知,请各成员国、国际组织提供书面说明材料,当时的提交截止日期是2023年10月20日,而书面材料中涉及到要求另一国承担责任的情况,另一国应在2024年1月22日前做出书面回应。但到了临近截止时间的2023年9月,国际法院却宣布陈述材料提交截止日期延长至2024年1月22日,书面回应提交日期延长至4月22日。今年1月3日,材料提交进度仍然缓慢,国际法院无奈再次宣布延期,陈述材料提交截止时间延至3月22日,书面回应时间延至6月24日。
指定日期的一再延长实际上对气候议题关注者的信心有不小打击,各成员国能否按要求提交材料,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又能否在今年下半年如期出炉,目前也还充满不确定性。
假设材料提交和咨询意见的出台都能按目前的时间规划完成,国家法院所给出的意见、裁决又能否生效并真的“拯救地球”呢?
哥伦比亚法学院萨宾气候变化中心气候诉讼研究员Maria Antonia Tigre 在分析中提及,从相关意见、裁决的性质来看,并不具备强制性的法律约束力。
梳理资料可发现,近年来,不断有相关研究指出发达国家应承担气候责任,如2023年英国利兹大学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就显示,全球约90%的过量碳排放源自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应当向历史上碳排较低的国家支付补偿金。在舆论场中,要求发达国家赔偿或为全球降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的呼声也较高。但回顾近年来的实际情况,COP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上,发达国家曾承诺每年出资1000亿美元支持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危机,COP27上又达成了致力于推动发达国家帮助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融资的“损失与损害基金”协议,但相关承诺、协议的落实困难重重、进展波折,目前都未能真正生效。从这个角度来说,想让国际法院的努力最终发挥巨大作用,似乎需要的还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和合作,而这恰恰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难点所在。
不过,Maria Antonia Tigre也同时提示,不应忽视国际法院咨询意见所具有的巨大法律示范作用和“道德权威”(moral authority)效应,这对于推动各国重视其承诺的气候目标、促进全球共识的形成,进一步促使人们认识到气候问题的严峻性并行动起来十分重要。此外,国际法院的意见和裁定,也有利于各国在国内相关法律案件中进行参考并加以引用。
“干旱、海平面上升、水和食物短缺、鹿特丹不存在、凤凰城没有电,各国为争夺资源挑起争端。没错,这是虚构的小说,关于50年后的人类和地球,但如果我们不重视那些重要的问题,到时,这也可能变成纪实作品。”地质学家James Lawrence Powell谈及其近年再版的小说《The 2084 Report》时如是说,该小说2011年首次出版,以颇具实验性的“虚构的口述史”的方式,描绘了2080年代因全球变暖造成的地球乱局。近年来,在气候问题愈发严峻的情况下,该书得以再版并在环保领域引发了不少讨论。对今后的命运,人们有焦虑也有期待,但相对于与日俱增的焦虑,期待中的“拯救时刻”却无法被具象化地描绘,关于未来的感受也因此变得更加模糊、不确定,就像国际法院一再“难产”的意见和裁决一样。
James Lawrence Powell小说《The 2084 Report》封面,图片来自Goodreads
此外,除了应对气候危机,《自然》杂志还提示,在生态环境领域应关注2024年即将完成的联合国限塑条约的政府间谈判,该谈判旨在建立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以解决地球现存70多亿的塑料废品及相关污染问题。(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胡珈萌,编辑|刘洋雪)
过去大半个月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后冬气候会是怎样?不是说今年是最暖年么?为什么最近这么冷?微信公众号“国家气候中心”12月20日发文盘点冬季以来气候特点,预测后冬气候趋势
2023-12-20 17:05:10国家气候中心回应暖冬为什么这么冷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我们一起向前,奋斗、坚定,让那些许过的愿望一路生花。
2024-03-12 13:59:452024特别版《一路生花》近期,我国气候状况颇为极端,尤其在4月26日至28日期间,南北两地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天气剧变。
2024-04-28 13:07:29南方暴雨北方暴雪2023年5月起的厄尔尼诺事件于同年12月达到峰值,国家气候中心最新预测显示,该事件自今年1月起持续衰减,预计将于4月至5月结束。然而,厄尔尼诺的衰减或结束并不意味着其气候影响随之消失
2024-04-16 13:23:27专家预计今夏气候仍异常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2月11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大会闭幕前夕仍有巨大差距需要弥合,各方需兼顾气候雄心和公平,发达国家应履行所有承诺。
2023-12-12 08:22:06气候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