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新闻

原来上一个兔年就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2022年奇葩专家建议

关键词:
2023-01-06 11:03:41  

原标题:原来上一个兔年就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什么情况?

据消息显示,原来是2011兔年春晚的小品《专家指导》视频,里面介绍了不同专家建议吃苹果的不同建议,最后还是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了。

《专家指导》是姜昆、戴志诚、周炜、郑健、郭亮等人在2021年广东卫视“美好生活欢乐送”中表演的一个相声,姜昆来粤寻求专家执导,一颗苹果背后暗藏玄机。

 类似“建议专家别建议了”的声音,以往也有,但某些“专家建议”让人厌烦,这种感觉在今天似乎变得强烈了,讨厌专家建议的人似乎变多了。这种社会观感上的变化值得深思。

其实,网友之所以“建议专家别建议了”,并不是抬杠,更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不少专家的建议真的让人看完血压升高。

如果某些专家的建议不实事求是,不发扬科学求真精神,愤懑的网友不免将其划入“伪专家”范畴。

假若专家明知道应该怎么说,然而出于为利益站台的考虑,却昧着良心反着说,这也会让网友觉得他们和自己不是一个“战壕”里的,因而产生排斥心理。

进一步而言,“建议专家别建议了”的背后,是公众对一些专家产生的信任危机。

专家发言理应爱惜羽毛、审慎发言,让观点立得住,这才是保持和提高权威性的正确路径。

但一些见诸媒体或各类平台的专家,发言随意,“信口开河”,使得其权威性有所减弱。

在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变化中,一些专家在知识结构、知识储备等方面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落后了;不仅落后了,还可能拖了“冰雪聪明”的网友的后腿。

这也是网友质疑专家建议的一个原因。

其实,并非所有专家都如此,不少专家有学问、有担当,能给出真知灼见,那种认为专家偏爱建议、喜爱出风头的说法,并不公允。

在“信息爆炸”之前,人们对新知的掌握有限,特别重视甚至依赖于专家的讲授。

但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乃至进入“全民直播”时代之后,普通人也能够声音洪亮,形成具有一定“强势”的声音场。

李诞、李雪琴等一众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人,在脱口秀界玩得风生水起,一些民间短视频号以能说、善说、启迪人生著称,让人见识到“非专家”的魅力,也对“专家建议”提出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废话连篇、错漏不断的专家发言,当然不受待见。

而术业有专攻的专家断不会如此,有一次我采访一位反腐专家,由于临时定题,“做功课”的时间极短,这位反腐专家电话中听我提问完,就直批“问的是外行话”。

而另一位被我“堵”在厕所的专家,在看到我通过邮箱正式发过去的采访提纲后,一下子有了兴趣,从简谈变成了详谈。

他们对发言精准程度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多数不会超出研究领域发言,这就使得他们的发言具有真正的专业价值。

如果专家都能葆有一份“研究家”的风范,与时俱进,为公义发声,就会有智慧声音、权威声音。

公众“建议专家别建议了”,其实也是希望专家好好说话,从事实出发,尊重科学,以自己独有的观点资源,参与社会治理,解决疑难杂症。

01.专家正在“通货膨胀”?

有网友不完全统计了2022年的奇葩专家建议。

【关于买房的专家建议】

有专家说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买房,又有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还有专家称2022年6到10月是购房好时机;早买房是孝敬父母,不要怕掏空了4个钱包、6个钱包,因为父母的钱包终究是你的;更有专家说,农民可以县城买房,开车回农村种地。

【关于就业的专家建议】

某视频中,专家建议,“灵活就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问题(比如有私家车可以拉活、比如把自己闲置的房子租出去)。另一位专家则认为,年轻人将时间花在通勤上是一种浪费,建议在公司附近租房,这样做既缓解了交通的压力,又能早点休息。

还有专家建议,要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也有专家建议,不能提高劳动者工资,低工资是我们的优势,把工资降到合理的水平,外资就不会走了;更有有专家建议要征收失业税。

【关于结婚生子的专家建议】

有专家建议,应该考虑允许一妻多夫;有专家建议,要惩罚那些不生孩子的年轻人,以此在倒逼他们去生孩子;还有专家建议,年轻人没有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子。

以上出自网友盘点,目前没有全部核实是否有断章取义的成分,但是,这些奇葩专家建议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最突出的比如经济学。

有一个著名的关于凯恩斯的段子,说的是丘吉尔曾经挖苦凯恩斯说,如果有两个经济学家,一定会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因为其中一个经济学家是凯恩斯,他会中途改变自己的想法。凯恩斯反唇相讥:“当事实改变之后,我就会改变观点,那么,您呢,先生?”

现实中也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两个经济学家同时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但他们的观点却是截然相反的。比如2013年,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玛和罗伯特·希勒同时获得诺奖,尤金·法玛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金融理论,叫“有效市场假说”,而罗伯特·希勒代表的行为金融学派却直接否定了有效市场假说。这种情况在自然科学领域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当然,2022年这些“专家建议”也确实让专家这个词“通货膨胀”了,似乎谁都可以是专家,更不必看他们背后代表的是哪一方的利益了。

02.反对专家运动起源于西方社会

2015年曾发生过一个悲剧性的案例,一个英国青少女被医生误诊,而这名病人坚称自己罹患一种罕见的癌症,但可能性被医生否定了。医生还告诉她说:“不要再去谷歌你的症状了。”结果,她是对的,医生错了,而她,死了。

这名英国少女的故事轰动一时,这一个罕见的错误,让许许多多人相信,自己可以给自己看病。当然,有人用搜索引擎把自己的心脏病误诊为消化不良死了,但这样的故事永远成不了头条新闻。

《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尼科尔斯认为,反对专家运动的发生有很多原因,包括网络的开放性,高等教育中的“顾客至上”思维,以及新闻产业的娱乐化。

互联网的检索技术,让很多人一夜之间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人们相信自己花一个早上的时间去搜索,就能掌握别人花10年学到的知识。

托马斯·尼科尔斯在书中介绍,人们排斥专业知识,还带着一腔愤怒。由于互联网无处不在,社交媒体上的聊天不受约束,或是24小时滚动新闻播报的需求,对专业知识的攻击就更为明显了。但是,这股排斥专业知识的新兴风潮里透着一股自以为是和狂热,这不仅仅是怀疑或质疑,而是一种自恋,伴随着对专业知识的蔑视,还美其名曰自我实现。

虽然网络上的很多故事都是假的或不准确的,但10亿个故事里,总有一次搜索引擎是对的,而专家是错的,这样的故事就会像病毒一样疯狂传播。

在互联网世界走马观花——被普通人误解成“调研”——让民众和专家、专业人士之间的互动变得很艰巨。

03.自然科学领域正呈现“批斗专家”模式

自从疫情以来,“批斗医学专家”似乎成了新常态。

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科学当中, 自然科学独立发展和取得合法地位的历史最久,投入的人财物力最多,取得的成就和达到的水平也最高。自然科学在人类全部科学系统中,处于基础和前提性的地位,其许多定量分析方法和理论建构方法,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摆脱单纯的经验描述、模糊定性、主观思辩状态所必须借鉴和运用的方法。

自然科学是通过同行评审和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等机制,被用来确保科学进步的有效性。

医学就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生命科学分支。但是,世界在发展,自然科学也在发展,而自然科学的软肋是:这门学科实际属于经验科学。历史上著名的“休谟之叉”也反过来说明,简单地对经验的坚持,最终必然导致怀疑主义。

当下的情况就是,很多人对专家不是抱着一种善意的怀疑,而是积极的憎恨,很多人认为专家是错的,仅仅因为他们是专家。他们对这些“书呆子”嗤之以鼻,他们告诉医生该开什么药,或是争辩中,就算被事实证实是错的,比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是人”也之争,哪怕有再多的证据摆在面前,也坚持说自己是对的、自己的记忆没错。他们不仅认为谁都不比别人更聪明,还都认为他们是最聪明的一代人。

此时,一切的公开辩论,都会沦为壕沟战,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证实别人是错的。理性的意见分歧演变成拙劣的高中辩论,目的就是要赢。

古今中外都一样,怀疑主义的蛊被种下后,就会出现当下的结局: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加上还有那么多“通货膨胀”出的所谓”专家”,人们基本用批斗的模式在打倒所有的自然科学专家!

不是不可以怀疑医学专家的学术观点,也不是不可以质疑专家的人品,更不是不可以质疑专家是否在为利益集团代言,但是,在这场大V们为了流量而掀起的质疑专家运动中,既可以着眼于学术观点之争,也可以着眼于社会科学层面的争论,可是,大V们却通过质疑人品、为利益集团代言来实现“批斗”和“打倒”的目的,靠搞臭一个人来证明自己的质疑是对的,这样虽然能带来流量,却无法证实质疑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比如,在这些大V或其家人病危时,如果遇到一个学术能力强、经验正确的医生,却同时这个医生人品不好、还是某个利息集团的代言人,那用不用这个医生抢救?

而网民们,如今正不断地寻找专家在知识上的漏洞,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无视所有自己不喜欢的专家意见。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点,所谓专家,就是知道在自己的学科中可能犯下的、最严重的一些错误,并且知道如何避免这些错误。这是无法通过搜索引擎就能简单完成的。

其实,当下就是人类面对死亡的一种下意识反应——认为这都是别人的错!锚定一个出来说话的专家,抓住某个细节,就开始攻击、指责了。

当然,明知道自己和亲人随时可能死去这个现实,谁又能不恐惧焦虑?

这种情况下,人类只有找回原始动物繁衍后代的本能冲动,才能稍微缓缴一下焦虑。

预计今年,走出疫情阴影的标志是,能刺激荷尔蒙的实体娱乐场所将大火,当然,能否抓住这商机,还要看人们的信心恢复度。

(责任编辑:周晶晶 CN032)
关闭

布林肯称会继续做中方不喜欢的事,就像中国对美国所做的那样 宣称美中关系“最重要并且复杂”

布林肯称会继续做中方不喜欢的事,就像中国对美国所做的那样2023-08-03 11:42:26

台“九鹏导弹基地”发生爆炸,4人受伤送医

台“九鹏导弹基地”发生爆炸,4人受伤送医2023-08-03 14:15:40

博主去涿州救援哽咽落泪:活39年没见过这么大洪水

博主去涿州救援哽咽落泪2023-08-03 22:05:41

黄圣依一家现身英国街头穿着低调不张扬杨子则相反

黄圣依一家现身英国街头2023-08-03 22:23:21

山东舰遇26架外军无人机!果断处理将其击退引热议

山东舰遇26架外军无人机2023-08-03 22:02:45

新歌《罗刹海市》引热议,汪峰称从没有看不起刀郎

汪峰称从没有看不起刀郎2023-08-03 21:53:31

特朗普或面临数百年监禁 他还有机会再次入主白宫吗?

特朗普或面临数百年监禁2023-08-03 17:27:24

军事建议遭乌克兰无视,美国已被激怒

军事建议遭乌克兰无视,美国已被激怒2023-08-03 10:17:39

宝鸡一男子救人时遇难,11名被困群众全部获救

宝鸡一男子救人时遇难2023-08-03 21:49:34

美媒又放出风声:华盛顿对泽连斯基感到失望,他不听美国的建议

美媒又放出风声:华盛顿对泽连斯基感到失望,他不听美国的建议2023-08-03 11:27:56

乌克兰多地发现逃兵役行为

乌克兰多地发现逃兵役行为2023-08-03 14:18:15

台士兵用玻璃门当掩体 网友笑翻:一群靶子

台士兵用玻璃门当掩体2023-08-03 15:31:39

加拿大总理和妻子分居 称“仍是亲密家人”

加拿大总理和妻子分居2023-08-03 10:09:08

韩企赢得澳陆军步战车合同 价值数十亿美元

韩企赢得澳陆军步战车合同 价值数十亿美元2023-08-03 14:19:22

专家认为乌军难以突破俄军屏障

专家认为乌军难以突破俄军屏障2023-08-03 14:20:07

台风卡努被卡住了,路径把大家也搞迷糊

台风卡努被卡住了2023-08-03 21:28:08

外媒:美紧盯中国考虑提升导弹射程 以在太平洋获得优势

外媒:美紧盯中国考虑提升导弹射程2023-08-03 13:38:42

美国军事建议遭乌无视 美国已被激怒

美国军事建议遭乌无视2023-08-03 16:00:30

外媒:美国务院下令撤离部分美国驻尼日尔大使馆雇员及家属 1日20时,第一架法国专机飞离尼亚美机场

外媒:美国务院下令撤离部分美国驻尼日尔大使馆雇员及家属2023-08-03 10:32:23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