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回归正常的生产生活,我们还需要多久?国家卫健委回应
“我们都期盼疫情能够早日结束,能回归到像2019年以前那样正常的生活。”10月13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现在总体来看,我们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是还没有达到胜利的彼岸。“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来做好相应的防控工作。最终疫情彻底结束或者我们彻底战胜疫情,需要综合考虑病毒的变异,疾病的感染谱、严重度的变化,以及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能力,我们的防控能力、救治能力,以及社会公共卫生的干预措施这几个方面要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他表示,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个窗口期,有几项工作是需要进一步做的。
一是当前要坚定信心、统一思想。他表示,坚持我们的总策略、总方针是非常重要的,抓住这个“窗口期”。“我们再坚持,坚持才会胜利,坚持定能胜利,信心可能比黄金更为重要。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是要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对老年人的疫苗接种,防止重症、防止死亡。
三是加强防控、救治能力的建设和相应准备。“比如防止医疗资源被挤兑,怎么在规模性疫情下能够快速进行管控和满足一些防护用具的供给。”
四是发挥科技作用,在更有效的疫苗,在更有效、更可及、更简便使用的药物研发、生产、供应方面还要加大力度,现在在药物研发方面已经看到了一些曙光。
五是做好相应物资储备和保障,包括疫情防控物资的储备,也包括保证正常生产生活的物资储备。
六是强调快速、精准,强调防止“一刀切”,防止“层层加码”的现象。
“如果这些综合起来做,坚定信心,我们一定能最终战胜疫情。”
国家卫健委:要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
国家卫健委发言人米锋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运行。
我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要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九不准”要求,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以快制快,阻断疫情传播,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要坚决整治层层加码,切实保障群众生活和就医需求
国家卫健委发言人米锋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坚决整治“层层加码”,关心关爱受到疫情影响的群众,切实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就医需求。
要始终做好个人防护,遵守防疫要求,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当前全国疫情形势严峻复杂,但总体可控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雷正龙在发布会上介绍,近期我国持续面临境外疫情输入和本土疫情传播扩散的双重风险,局部地区疫情出现反弹。
新疆疫情出现反复,但总体可控,内蒙古疫情形势明显好转,病例数显著下降,四川、甘肃、山西等地疫情逐步控制,宁夏、西藏疫情稳定向好,其他部分省份疫情多点散发。
当前全国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的风险依然存在,但总体可控。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加强统筹调度,指导各地落实国庆节前后疫情防控措施,派驻工作组强化新疆、内蒙古、宁夏、云南、山西、西藏等地的疫情防控力量,各地要压实四方责任,实事求是,及时客观报告公布疫情数据,持续加强疫情防控和应对处置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
为什么不能与病毒“共存”,为什么付出相当多力量来坚持“动态清零”?梁万年回应
发布会上,记者提问:从各地公布情况看,病毒普遍存在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但是感染者主要是轻症和无症状,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大家普遍认为病毒都这么轻了,为什么不能与病毒“共存”,为什么付出相当多力量来坚持“动态清零”?
针对这一提问,梁万年表示,中国政府所施行的“动态清零”是基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所决定的。一是国家的抗疫方针、抗疫策略是基于抗疫理念提出来的。二是基于目前对病毒特性的认识,特别是对它变异的方向、变异后的危害性变化的认识,包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我们现在并没有能力完全把病毒消灭掉,也没有能力保证不出现一例或者散发病例,所以“动态清零”是我们国家抗疫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的核心是要把疫情阻断,而不是消灭病毒,也不是不容许出现一例病例。
阻断疫情的核心就是要快速发现、快速扑灭,发现一起,扑灭一起。简单来说“动态清零”的核心是阻断疫情的持续性社区传播,防止疫情形成规模性流行或者规模性疫情反弹。如果做到“动态清零”,有两个关键词最重要,一是快速,快速发现、快速处置;二是精准,精准识别疫情、精准划定疫区范围、精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精准进行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和管理、精准进行临床救治,最终精准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首先解释一下“动态清零”的一些概念和核心内涵。
第二,衡量一个疫情危害性大小有两个不同的视角。国际上通用的公共卫生的视角是站在群体角度,使用死亡率、超额死亡率等指标来衡量,而不是以病死率、个体的视角来衡量。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来说,它的病死率和以往的变异株和原始株相比确实是在下降,但是由于它的传播速度快、传播更隐匿、免疫逃逸现象在逐渐增强,所以总发病率是高的,这意味着在人群当中会有大量感染。较多的感染人数乘以个体病死率,死亡人数也会相对较多,群体死亡率就会高于流感,且不低于原始株和其他变异株,可见其对人类的危害性总体上并未见明显下降,这一点恰恰是世界卫生组织、各个国家在判断它危害性的重要指标。
另外,超额死亡率,也就是说这种疾病出现以后影响的不仅仅是感染了这种疾病的这些患者的重症和死亡,它可能导致医疗资源挤兑。医疗资源一旦被挤兑,就会影响其他正常医疗服务的需求,就可能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在正常状况下的一些死亡的出现。在科学上来说,衡量这种由于疫情的冲击所带来的额外死亡,可以称之为“超额死亡”。计算方法,把今年死亡总数和去年或者前三年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的死亡总数相比,多死了多少人,如果没有其他可解释的因素外,就归致于是疫情引起的超额死亡。目前情况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无论是原始株、还是以往的变异株,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超额死亡还是比较高的,经研究在10万分之100以上。
第三,我们国家人口的总数是大的,老年人口的比例是高的,老年人口2.67亿,这是非常大的基数,同时还有大量基础病患者,这些人是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感染以后得重症甚至发生死亡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再加上前一段时间防控的效果,我国人群新冠病毒感染率总体较低,获得的自然免疫不强,尽管我们通过免疫接种获取了一定的免疫力,但新变异株对这种免疫力的逃逸在加强,所以如果我们放松,不“动态清零”,势必会造成大量感染,导致老年人群、导致有基础病的人群,有可能造成大量重症乃至大量死亡。这种大量的重症和大量的死亡是不能够容忍的,所以必须要尽力防护。
第四,现在科学上对新冠病毒的变异,今后向什么方向变,变异以后它的毒力、致病力、危害性的大小仍然没有完全办法掌握。但是有一点科学界是肯定的,这个病毒始终会变,变是它的常态。另外奥密克戎变异株肯定不是新冠病毒的最后一个变异株,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坚持现有防控策略,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我们近三年防控证明是有效的、是可行的、也是科学的,所以面对这些不确定性,我们就应该用确定性的策略、确定性的方针来对抗这种不确定性。
第五,要考虑这个疾病的长期危害。现在国际上,各国科学家非常关注和担忧感染新冠后的后遗症问题,有研究表明有一定比例的感染者会出现诸如疲劳、呼吸困难、神经认知障碍等多种后遗症,对这种情况的致病机理、最终持续时间,科学上也不完全了解,不像一般流感和已知疾病,科学上对它的后遗症、对它的有关情况是清楚的,新冠还有很大未知。
基于以上考虑中国当前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是必须的。
是否会延续中秋国庆前后的防控政策?国家疾控局回应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雷正龙在发布会上介绍,中秋、国庆人员流动性增加,疫情传播风险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部署全面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基础上,强化了一系列防控政策措施,如倡导广大群众安全有序出行、推广落地检、重点场所和机构查验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减少不必要的聚集等措施。
国家卫健委将组织评估这些措施对尽早发现、控制疫情、防止疫情规模性反弹的作用,下一步,将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前提下,在评估措施效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和病毒变异等因素,持续完善优化疫情防控政策,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吴尊友:实践证明“动态清零”总方针是科学的、效果显著、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动态清零”是我国控制急性传染病的总原则,也是我们新冠防控的总方针,在过去近三年的时间里面,中国本土出现了300多起由境外输入导致本地发生的疫情,这些疫情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实践证明,“动态清零”总方针是科学的,效果是显著的,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所以目前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吴尊友介绍,传染病从高流行地区向低流行地区蔓延扩散,就像水从高位向低位流动一样,它是传染病传播扩散的一种自然规律,武汉疫情控制以后,我国主要是境外输入造成本地的疫情传播扩散,所以我国确定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实践证明这个总策略是科学的,是有效的。
国家疾控局:不能以“静默”代替管控,对风险区域外的学校、餐饮,坚决避免“一关了之”
雷正龙在发布会上表示,要不断提升疫情防控科学精准水平。
要求各地加快精准流调,疫情防控不能简单化,不能过大范围划定风险区域,不能以“静默”代替管控。
要及时精准划定中高风险区,及时采取坚决果断的管控措施,并根据疫情形势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符合解封条件的要及时解封,方便群众生活及出行。对风险区域外的学校、餐饮等单位,加强疫情监测,坚决避免“一关了之”,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同时,要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的影响。开展疫情处置时,强调科学精准管控的同时,还要讲究温度,全力保障疫情期间群众生活物资供应和就医需求,全面统筹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志愿服务人员等多方力量,确保保障到位、服务到位、温暖到位。同时,呼吁群众要增强法律意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雷正龙表示,还应加强对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指导各地全面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对各地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的培训指导,推动各地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特别是交通运输业客车、货车司乘人员疫情防控,既要做到疫情防得住,又要保证行业运转正常发展。
中国疾控中心:BF.7亚分支传播能力较强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介绍,BF.7亚分支实际上是BA.5.2.1.7的缩写,是奥密克戎BA.5变异株的一种衍化分支。
BF.7进化分支在9月不断被检出以来,在许多国家已经逐渐成为常见的毒株,全球的占比从9月下旬的3.5%左右增加到上周的11%左右。
与其他一些奥密克戎进化分支比如BA.2、BA.5刚刚出现的时候相似,BF.7亚分支呈现出了较强的传播能力,是否能够成为全球范围内下一个优势流行毒株,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BF.7进化分支在致病力方面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变。
梁万年:从全球比较来看,我国的防控是最具成本效益的
发布会上, 记者提问:今年散发疫情对于社会经济带来一定程度影响,请问如何看待这样的影响?如何来算防控的成本效益?
梁万年表示,全球各国都会受到疫情的影响,特别是疫情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例外。疫情防控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的避免和减轻疫情所带来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是由于新冠疫情持续了近三年,这在人类的疾病,尤其是大流行的疾病史上也是罕见的,持续时间这么长,而且病毒在反复变异,传播速度在加快等这些特点,疫情的防控措施就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和调整,也难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在坚持我们“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下,特别强调要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精准防控,目的是通过科学、依法、精准的防控来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减少疫情防控措施对经济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
实践证明我国的防控是科学有效的,从全球比较来看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无论在防控效果还是经济发展上所取得的成效在全球是领先的,同时有效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衡量防控成效其实是有不同的指标,如果从成本效益的视角来衡量防控成效,如何来算效益?如何考虑成本?又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比如说在算效益的时候,怎么算?应该用动态的视角来看效益,应该算整体的效益账,总体的成本账。我们考虑效益,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得与失,还要算健康账,特别是民生账、社会账,要用动态眼光来算账,简单的说算大的成本效益账,因为这是人类面临的大流行疾病,必须是这种视角来算。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在大流行的疫情面前,保障更大范围、更长远、更大人群的利益,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各国都在努力平衡这种成本和效益。在这种情况下,权衡是要基于各国的文化、防控的理念和条件来做出。
国内外关于新冠肺炎后遗症的最新研究有什么样的结论?吴尊友回应
关于新冠肺炎后遗症,吴尊友介绍,新冠后遗症又称新冠长期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10月公布的临床病例定义,新冠后遗症通常发生在感染新冠发病后的3个月内,可以是急性感染康复后出现某些新症状,或者原先急性感染期某些症状持续存在,症状至少持续2个月。
这些症状可以反复发生,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来解释。
根据全球研究结果,新冠后遗症覆盖范围较广的健康问题,包括:乏力或疲倦、思维障碍或不能集中精力、呼吸急促或困难、头痛、头晕、心跳加速、胸口疼痛、咳嗽、关节或肌肉疼痛、抑郁或焦虑、发热、嗅觉或味觉丧失,等等。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新冠后遗症常见于重症病例,但也可以发生在轻症病例。
一般来说,接种过疫苗的人,感染新冠后患后遗症的风险要远远低于那些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
预防新冠后遗症最好的方法就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因此,我国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仅是控制规模化疫情的重要策略手段,也是我们预防新冠的重要方法。
吴尊友: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我们的防控策略
有记者提问:目前有不少国家是被迫躺平,请问从各国确诊的病例和病亡人数来看,实际情况是怎样的?能否介绍一下我国和全球其他国家在新冠肺炎感染率、死亡率等指标的对比情况?
针对这一提问,吴尊友介绍,新冠流行近三年,全球每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发病和死亡两个指标看,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受到新冠的影响是全球最小的。
从两个视角来比较,一个和美国进行比较,一个和全球进行比较。
截至10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公布,美国累计报告病例95,260,865人,死亡1,050,195例。
中国本土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54066,无症状感染者755048,感染总数1009114例,死亡5226例。中国本土的新冠感染率每10万人口70人,是美国的1/483;中国本土的新冠死亡率每10万人口0.4人死亡,是美国的1/785。
中国人口占全球的比例是18.32%,新冠发病数占全球的比例是0.16%;按照百万人口计算发病率,发病率是全球的1/112;死亡人数占全球的0.08%;按照百万人口计算死亡率,死亡率是全球的1/229。
无论是与美国疫情防控效果进行比较,还是与全球总体疫情防控效果进行比较,中国都是绝对的优等生,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没有理由怀疑我们的防控策略。
还需要多久能够回归正常的生产生活?梁万年回应
有记者提问:大家都期待疫情早日结束,尽快回归正常的生产生活,我们还需要多久,还需要做哪些充分的准备工作?
对此,梁万年表示,我们都期盼疫情能够早日结束,能回归到像2019年以前那样正常的生活。现在总体来看,我们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是还并没有达到胜利的彼岸。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来做好相应的防控工作。最终疫情彻底结束或者我们彻底战胜疫情,需要综合考虑这种病毒的变异、疾病的感染谱、严重度的变化,以及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能力,包括我们的防控能力、救治能力,以及社会公共卫生的干预措施这几个方面要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个窗口期,有几项工作是需要进一步做的。
一是当前要坚定信心、统一思想,坚持我们的总策略、总方针是非常重要的,抓住这个“窗口期”,我们再坚持,坚持才会胜利,坚持定能胜利,信心可能比黄金更为重要。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是刚才董小平教授说的,我们要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对老年人的疫苗接种,防止重症、防止死亡。
三是加强防控、救治能力的建设和相应准备。比如防止医院资源被挤兑,怎么在规模性疫情下能够快速进行管控和一些防护用具的供给。
四是发挥科技作用,在更有效的疫苗、在更有效、更可及、更简便使用的药物研发、生产、供应方面还要加大力度,现在在药物上已经看到了一些曙光。
五是做好相应物资储备和保障,包括疫情防控物资的储备,也包括保证正常生产生活的物资储备。
六是强调快速、精准,强调防止“一刀切”,防止“层层加码”的现象。
如果这些综合起来做,坚定信心,我们一定能最终战胜疫情。
原标题:多人参加上海车展后核酸阳性?多方回应“二阳”持续成为近日的热点话题。
2023-04-25 16:02:05从车展回来后阳了?上海卫健委回应原标题:第七版校园新冠感染防控技术方案发布:开学后不强制戴口罩3月13日
2023-03-14 08:17:17官方:开学后不强制师生戴口罩过年能放烟花爆竹吗?官方作出回应:不能放!“以前小时候每到过年满街都是放烟花爆竹的,现在过年街上冷冷清清,为什么不准燃放烟花爆竹了?”“希望乡镇上可以允许过年期间燃放烟花爆竹
2023-01-06 08:17:09过年能放烟花爆竹吗?官方作出回应官方回应农民工讨薪被打,官方回应!6月16日,河北邢台。一段农民工讨薪被打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显示,多名男子手持金属棒暴力驱赶工人,并叫嚣“反了你了”。
2023-06-20 08:26:53官方回应农民工讨薪被打本文转自【央视网】;央视网消息:三年来新冠病毒频繁变异,疫情态势不断变化,科学精准防控策略不断调整,那么,我国为何选择在1月8日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
2023-01-08 18:09:16中国防控只有管控和放开?1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日本富士电视台记者提问,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今天表示,1月8日开始对来自中国的旅客采取新的防疫措施,入境需要持阴性证明并进行核酸检测。
2023-01-04 16:50:20日本加强中国旅客防疫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