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黑土地告急!事关上亿人的饭碗
从10多年前起,杨海军就已经明白脚下这块自己最熟悉不过的土地已经发生了变化:玉米和大豆的根系在地里都扎不深,长出的苗像瘦弱的病人,面色发黄;大雨过后,雨水几乎不往土里渗,远远望去是一片浅塘;种植大豆,即便一亩地用50斤化肥,也不及父亲年轻时用更少的化肥产量高。
杨海军是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乡胜利村的种植大户,他所在的农民合作社有600多亩地,地里的土壤拥有厚厚的黑色表层,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类型之一。
杨海军知道,黑土地在退化。
东北黑土地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部分地区,耕地面积5.38亿亩,粮食产量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被比作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张兴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东北黑土地的耕地,仍呈退化发展的趋势。根据中科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东北黑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较开垦前已经下降了20%。
现在,对黑土地的保护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共识。除东北各地正通过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减缓黑土地的退化、让土地重新变得肥沃外,一部黑土地保护法的制订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2022年4月,黑土地保护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二次审议。草案二审稿突出了黑土地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增加规定,黑土地应当用于粮食和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黑土地应当重点用于粮食生产。草案二审稿还规定,盗挖、滥挖黑土的,依照土地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重处罚。
这场黑土地保卫战,关乎亿万国人手中的饭碗。
变薄、变瘦、变硬的黑土地
1988年秋季,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院长汪景宽刚刚毕业,留校任教,在“土壤调查与制图”的课堂上讲解全国乃至全世界土壤的类型和特点。他重视讲解东北的土壤,其中最有名的是黑土。东北的冬季漫长且寒冷,微生物活动受限,土壤有机质积累大于分解,形成了深厚且肥沃的黑土层。
现在,当农民、学术界和政府部门提到“东北黑土地”时,所指的是涵盖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白浆土、暗棕壤和棕壤等6种土壤类型的黑土区,面积109万平方千米。而在2000年以后,东北黑土地的退化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的共识。
土壤的“退化”是一个综合概念,体现在多个方面,黑土层厚度的下降,或者说“变薄”,是黑土地退化的重要表象。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原教授张之一曾参与了黑龙江省第一次、第二次土壤普查,他在总结第二次土壤普查中非耕地黑土数据后,分析称,未开垦之前的黑土层平均厚度为50厘米,而现为30多厘米,这意味着垦殖后的黑土大幅变薄了。
水土流失是导致黑土层变薄的重要原因。据中国水土保持公报2019年数据,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1.87万平方公里,占黑土地总面积的20.11%。水土流失主要来自于3 °~15 °坡耕地,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6.39%,其中60%以上的旱作农田发生了水土流失的问题,黑土层正以年均0.1~0.5厘米的速度剥蚀流失。
今年的中国两会被赋予特别的意义和使命。透过两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14亿中国人最深沉的追求,变得愈加清晰与光明
2022-03-12 10:49:5414亿人的追求——从两会看“中国梦”新征程平语近人,常读常新。5月1日起,新华社第一工作室推出“平语近人”创意海报,与您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感悟总书记的思想风范和博大情怀。
2022-05-02 09:56:19为了14亿多人的幸福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介绍,2021年加快生态文明领域立法,经过深入调研论证,拟订黑土地保护法草案并进行初次审议,用法律手段保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报告还显示,今年将制定黑土地保护法
2022-03-08 09:32:13立法保护黑土地“年年增产咱靠啥?良种良法,缺一不可!”算起“卖粮账”,刘运生笑容满面,“总共收入40来万元,比去年涨了3万多。” 刘运生是黑龙江省桦川县梨丰乡繁荣村种粮“老把式”,在水稻选种上,他敢闯敢试
2022-01-21 06:11:24扎根黑土地做强本报北京5月24日电(记者金歆)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以“检察机关依法保护黑土地”为主题发布相关典型案例
2022-05-25 06:01:12检察机关依法保护黑土地典型案例近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信息,为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根据《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有关规定,建立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2022-05-16 02:32:41黑龙江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