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万元破烂“乞丐鞋”为何遭群嘲?
最近,法国某奢侈品品牌推出一款“满是瑕疵和脏污”的帆布鞋,一双卖1.2万元,限量销售100双。
这款破损的高帮运动鞋,鞋体部分地方被划烂,整双鞋均存在瑕疵和脏污。
不少网友将该鞋称之为“乞丐鞋”,并吐槽称垃圾桶都能翻出比这更好的。
相关厂商解释称,该破损版运动鞋,旨在引发人们思考快时尚给地球带来的影响。
颓败美学的尽头,果然就是一堆破烂。
意义与物象,如此直截了当地被联系到了一起,简单粗暴、一眼望穿。
在一般人看来,所谓破损版运动鞋,固然是脏烂不堪、毫无美感。
并且,由于厂商的“故事修辞”太过敷衍,那点虚渺的高级感,似乎也趋近于无了。
于是,限量版的奢侈品,成了大众舆论群嘲的“乞丐鞋”。
脚踩万元破损鞋,有人看到“乞丐出街”,有人宣称是“环保布道”。
解释权的角力,无非仍是舆论动员能力的拉锯。
众所周知,奢侈品大牌,通过赞助明星、投放广告、公益营销等等方式,在长年经营后,逐渐可以形塑流行时尚、引领生活方式。
在奢侈品本身就是“穿搭标准”“阶层符号”的背景下,大牌其实已化身“权威”的来源:它们教人如何穿衣戴帽配包包,它们定义何为环保爱心有腔调……
近年来,奢侈品大牌“经典操作”可谓层出不穷。
诸如“11100元不防水雨伞”“490美元不能下水的泳衣”“千元无防护作用的口罩”“8.1万的钢丝球”——无用即是大用,天价就是理由?其中玄机奥义,岂是凡人可以参透。
对于这种现象,很难机械地认定这就是“收智商税”。
毕竟,奢侈品的消费,从来不是基于实用化的预期,而更多是一种“我买我愿意”“千金难买心头好”的实现感。
台湾“农委会”主委陈吉仲日前做客民进党某节目时语出惊人,竟声称莱克多巴胺(一种瘦肉精)因为代谢很快,其实是还好的一个添加物,好比“人平常吃三餐外,还会吃一些保健食品”。
2021-11-24 03:09:55莱猪11月1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致信新西兰贸易与出口增长部长奥康纳,代表中方向《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保存方新西兰正式提出申请加入DEPA
2021-11-03 08:53:08中国为何要加入DEPA近日,一段美国男子被按压在地后身亡的视频在网络流传,引发多家美媒报道。继弗洛伊德事件后,“我无法呼吸”一幕再现美国街头
2022-03-18 15:31:08美国一男子遭警察群压在地后身亡机器轰鸣的车间里,一双双球鞋正在玻璃隔间里进行着高速踏步、翻转、柔韧度等多个环节的测试,工作人员专心记录着每一项数据变化
2022-04-29 14:51:25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