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新闻 > 资讯滚动 > 正文

粮食产量增长2% 专家总结十八连丰数据中的“中国经验”(2)

粮食产量增长2% 专家总结十八连丰数据中的“中国经验”(2)
2021-12-06 22:41:06 新京报

“这得益于我国遏制‘非农化’、‘非粮化’的势头,以及国家对于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这说明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是非常有效的。”武拉平说。

国家政策就是“中国经验”

“在实现连丰的过程里,如果要总结一些大国经验,那么我认为是国家的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武拉平提到,在今年年初,我国首次将粮食产量的预期目标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给予也体现了对粮食生产的持续重视、调动了各个地方对于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强调了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意义。

在行业里,人们常说连续增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事实上,我们的‘十八连丰’与政策激励、科技推动、生产主体的投入是密不可分的。”武拉平谈到,国家政策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它不只划定保护的红线,也从各种角度激励着农业生产者。

“保证粮食的播种面积离不开政策的刺激。”武拉平以我国发布的最低粮食收购价举例,每年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根据市场做出相应的调整,为农户手中的小麦和水稻托底。“同时还有我国自2004年起实施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它们在2016年被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助力了我国耕地地力的保护和粮食的适度规模经营。”

他也提到大国小农背景下,农业政策对于粮食生产的保护。“小农户的生产效率相对是比较低的,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各种补贴的激励,他们如果单单对比收益的话,或许并不会从事粮食生产。”武拉平说,在WTO框架下,国家积极采取相应的政策保证了口粮的绝对安全,这也是我国最基本的粮食安全战略。

“当然,政策引导并非‘中国经验’的全部,它也需要其他要素的合理配置,才可以更好地发挥整合作用。”武拉平说。

新京报记者田杰雄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