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阿里总市值4万亿 重回港股成股王 张勇要做造风者

阿里总市值4万亿 重回港股成股王 张勇要做造风者
2019-11-27 12:46:29 中国经济网

阿里总市值4万亿 重回港股成股王 张勇要做造风者

阿里总市值4万亿 重回港股成股王 张勇要做造风者

原标题:阿里重回港股 总市值超4万亿登顶股王

11月26日,在时隔7年之后,阿里巴巴重回港股。截至当天港股收盘,阿里巴巴报187.6港元,涨幅为6.59%,全天成交140亿港元,其港股市值达40122亿港元,超过腾讯的32057亿港元,上市首日便成为港股的“新股王”。从美股市场的情况来看,11月25日收盘时,美股阿里巴巴存托股份的价格为190.45美元,以实时汇率计算,则港股每一股普通股的价格为186.34港元。而截至阿里在港股上市首日收盘,其股价为187.6港元每股,溢价不足1%。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发行价格13.5港元。2012年6月20日,阿里以与发行价相同的13.5港元/股进行了退市。2013年,阿里曾试图回归港股,但当时港交所的“同股同权”成为了一大障碍。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赴美上市,创造了史上最大IPO的记录。

2017年底,港交所将上市制度改革提上日程。2018年2月23日,港交所刊发咨询文件,就拓宽现行上市渠道、便利新兴与创新产业公司上市的细则展开咨询,征询公众意见。内容则包括:容许“尚未通过任何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发行人”和“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来港上市”,以及“新设便利第二上市渠道接纳大中华及海外公司来港作第二上市”。

业内普遍认为,阿里巴巴是港交所作出同股不同权改革的最大催化剂。

今年11月13日,阿里巴巴向港交所递交上市招股书。11月15日,阿里巴巴宣布,拟以每股不超过188港元发售香港IPO股票,拟按代码9988。HK在联交所主板上市。招股说明书披露的股权结构则显示,阿里巴巴的股东中,显示目前软银持股25.8%、马云持股6.1%、蔡崇信持股2.0%,其他高管持股0.9%,公众持股65.2%。

阿里“回家”开盘市值破4万亿港元成“港股王” 张勇称要做造风者

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正式“回归”港交所,股票代码为“9988”,开盘涨6.25%,报187港元,总市值达39993亿港元,市值超过腾讯的32573亿港元,位列全球市值第八大公司。

站在阿里董事局主席张勇身边的,不仅有阿里董事局执行副主席蔡崇信、独立董事董建华等人,还有10位不同肤色的用户。与这个细节相映的是,阿里2014年9月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时,同样有8位用户出席,当时那8位用户是清一色黄皮肤、黑眼睛,都来自中国内地。

无疑,上市仪式的这个细节再次表示了阿里全球化的决心。张勇在敲钟现场说,今年是阿里成立20周年,“我们迎来了一个重要里程碑,回到香港上市。首先感谢阿里巴巴的客户给我们的支持和陪伴,特地邀请了10位代表一起敲锣。这10位用户意味着阿里巴巴的国际化。”

上市前夕,在接受《中国企业家》独家专访时,张勇表示,大时代的进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阿里巴巴始终在思考,如何通过换道让领先优势加大,在新领域产生换道超车的机会,用技术创造新的可能性,这样阿里巴巴才能坚定地走向102年。

20年里,阿里的管理层架构、商业版图、股权结构和业务规模都在不停地发生“进化”,早已不是初生时的模样,它已经成为了拥有从新零售、新金融、物流、大数据云计算,到本地生活和文娱众多业务的“超级巨头”,服务数亿用户。

相对于其“102岁”的目标,在张勇看来,现在的阿里还很“年轻”,而在香港重新上市只是年轻阿里面向未来的新起点。对于未来,张勇说阿里将用“三位一体”的战略融合,即业务战略、组织战略、文化战略高度融合,迈向数字经济时代,完成“在数字经济时代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

阿里总市值4万亿 重回港股成股王 张勇要做造风者

阿里总市值4万亿 重回港股成股王 张勇要做造风者

阿里巴巴特地邀请了10位代表一起敲锣,这10位代表意味着阿里巴巴的国际化。

“三位一体”的造风者

“全球化、内需、大数据云计算就是阿里巴巴的业务战略;大中台、小前台则是组织战略;全面升级的价值观是文化战略。”张勇给阿里二十年做了个总结。

而12年前,当阿里第一次在港上市时,仅仅是其B2B业务单独上市而已。但那一次上市,奠定了今天阿里以“回家”为名的重新上市。

从业务层面来看,此次阿里赴港重新上市是为了助推全球化。据接近阿里的知情人士此前对《中国企业家》分析,近年阿里着重布局海外市场,尤其在东南亚有很多重要战略布局。“香港是亚洲金融中心,(阿里)在香港上市,这将是它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一步,通过港股扩大在东南亚市场的影响力,再通过东南亚市场推进全球化。”

为何要重视内需?从阿里交出的成绩单可见端倪。今年双11,阿里巴巴销售额达到2684亿元,占全网销售额的65%。虽然面对其他竞争对手的追赶,但并未改变其稳坐头把交椅的格局。不过当阿里的体量越来越大时,GMV的增速放缓也是可见的,2018年双11当日GMV相比2017年增长了26.9%,但这个数字在2010年曾是1700.0%,2013年则是83.2%。近年来,阿里不仅从需求侧拉动内需,还依托聚划算天天工厂和蚂蚁金服、菜鸟等合作从“供给侧”促内需。

张勇曾说过,“在晴天时修屋顶,在顺境中做规划”。如今双11的GMV已经不能完全展示阿里的布局和规划。

据其此前发布的招股书显示,阿里有核心商业、云计算、数字媒体及娱乐、创新业务四大类业务。除了核心商业,其他业务都是谋求长远的规划。“大数据是石油,算力是引擎,对大数据的高效使用也将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能力。”张勇对《中国企业家》分析了大数据的重要作用,这句话他也曾在云栖大会的开场上说过。

云和大数据是阿里下一个阶段的重要筹码,从现实来看,它们是每年双11的重要保障,从长远来看,也是阿里作为科技公司保持技术优势和走向全球的必备技能。近期,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阿里云的创始人王坚博士刚刚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对此,张勇非常高兴,他对《中国企业家》说,“这既是阿里巴巴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的结果,我们也更感恩成长于技术创新的时代。正是国家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大力支持和鼓励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王坚博士作为阿里这样的民营企业技术带头人代表当选院士,也是国家对阿里自主创新技术建设成果的巨大肯定。我们有义务站在世界级科技进步的第一线,承担更大的责任。”

在业务规划清晰的前提下,阿里还需要组织战略和文化战略为其保驾护航。无论是业务、组织还是文化,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在于主动迎接挑战。在阿里内部,流传着一句张勇常用来鼓励员工的话:首先要做造梦者(Dream Maker),我们需要梦想,需要对明天充满愿景。我们更要做造风者(Future Shaper),不仅不跟风,还要创造未来。一旦错过机会,不要去试图追赶上一班车,而要思考如何创造下一波风口,创造未来。

张勇坦言,不可回避的是,如今全球经济正在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这也更是阿里巴巴坚定使命,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的时刻。

变与不变:走向102年

20年前,当马云和18位创始人在湖畔花园开始创业时,张勇刚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不久,从审计师工作起步,在全国各地奔波。如今,他已成为阿里掌门人,带领阿里以旗舰出海的姿态再度叩开港交所的大门。

“人生是无法规划的,我从未想到今天能有这样的经历,能够和所有人一起,一次次地从拥抱变化到创造变化。”张勇感慨万千,“大时代的进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大时代下的机会不仅关乎现在,也关乎未来。”

敲钟现场还透露的另一个细节是,2014年,在纽约参与敲钟的8位用户全都来自电商行业,而这次在香港,10位敲锣人中,有电商创业者、设计师、码商、物流分拣师、全球游线路规划师等多种职业。阿里的业务触角不仅在地域上跨向全球化,还迈向了众多领域。相关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阿里巴巴拥有约710家在中国设立的子公司和并表实体,约530家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的子公司。它将这些业务分为核心商业、云计算、数字媒体及娱乐、创新业务四大类。

赴港上市前,外界曾有猜测阿里此次赴港是为了更多的“粮草”,庞大体量的巨头每前行一步都需要巨资。在国内,阿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收购,仅今年就豪掷20亿美元收购网易考拉,强化跨境电商市场份额。在海外,尤其在东南亚寻找复制“中国互联网成功”的机会。阿里在技术上也投入极大,成立的“达摩院”,宣布未来三年在新技术上投资超过1000亿人民币。

但从账面上看,这一理由并不完全成立。根据阿里在11月1日发布的第二财季财报,截止到二季度末,阿里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高达2341.8亿元人民币,比财年初的1899.8亿元,增加约442亿元。所以此前有接近阿里的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表示,“阿里在港上市的一大好处是拉近和本地及区域投资者的距离,丰富和扩大股东基础,并且,香港与纽约存在时差,两地上市能满足投资者全天候交易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流动性。”

阿里在港上市后股价的表现,也一定程度上表明投资者的热情。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教授郑志刚评价,阿里在全球经济下行和股市疲软乏力的背景下依然能成为2019年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新股发行,这一定程度表明,全球资本市场对阿里商业模式的认同。

在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上,阿里宣布了未来5年的战略总目标:服务全球消费者,其中有超过10亿的中国消费者,创造10万亿人民币以上的消费规模。还宣布了长远的战略目标:到2036年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创造1亿就业机会和帮助1000万中小企业盈利。

这次赴港重新上市后,张勇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对《中国企业家》表示,“阿里巴巴的定力,可以体现在过去20年来我们矢志不移的使命,但同时,我们也始终要站在五年十年后看今天,去畅想看不见的未来,为未来做好准备。我们始终在思考,如何通过换道让领先优势加大,在新领域产生换道超车的机会,用技术创造新的可能性,这样阿里巴巴才能坚定地走向102年。”

(责任编辑:周晶晶 CN032)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