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中国垃圾分类的消息传到日本,有欣喜也有“同情”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李珍】由于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垃圾分类成为这些天国内的一个热门话题。有趣的是,日本网民也对中国垃圾分类兴致盎然,一些人欣喜地称“世界上终于有一个国家和日本一样实施垃圾分类了”——当然,这么说并不准确,有人说“日本垃圾分类和回收的经验可以出口中国了”,还有人“对开始垃圾分类的中国人深表同情”。
为何会“深表同情”呢?因为日本的垃圾分类规定很严苛,在很多地方,垃圾被分为6种以上的类别,光是学习如何分类就要耗时很久。搬入一个新城市,第一件事就是去当地政府部门领取垃圾回收相关的小册子。日本甚至有一个村庄垃圾分类高达45种,被戏称为“强迫症的天堂”。
《环球时报》记者在日本生活中经常感到烦琐的是对牛奶纸盒的处理,要先沿盒身外的裁剪线剪开,然后清洗、晾干,最后归入资源垃圾丢弃。此外,在日本扔掉一个喝完的啤酒瓶可不容易,因为瓶盖是金属、瓶身是玻璃、瓶身上的商标标签等是纸质。再加上日本家庭处理垃圾并不是天天都可以丢弃,而是一周内指定的某天可以丢弃某种垃圾,所以很多家庭的阳台上都放着分好类别的垃圾。
跟很多人想的不同,日本不是依靠民众的素质将垃圾分类回收事业贯彻到底的,而是严格立法。这使得扔垃圾在日本人心目中成为烦琐、时常带来焦虑和压力的工作。《环球时报》记者的日本友人中,有好几位因工作调动去了上海。在那里,他们感慨道:“身在日本察觉不到,到了中国感到全世界只有日本在垃圾分类上表现异常。”但现在,他们不能这么说了。
实际上,一听说上海开始实施垃圾分类,一些日本人马上表示要出培训教材,要去上海开办指导班等。不过,他们很快通过媒体报道得知上海只将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这下日本人开始琢磨和讨论,最后他们得出结论——中国的四种大分类有可取之处。
为什么这么说?举个例子,在日本,通常会把塑料瓶和玻璃瓶、纸盒等各分一类,但上海统统纳入“可回收物”,日本人认为上海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实,日本回收垃圾中80%最后都被焚烧成灰,只有可回收、被认为是资源的垃圾才会保留。
但在“湿垃圾”上他们有不同意见。湿垃圾主要是剩饭剩菜等厨余垃圾,有些又很难和干垃圾区别。日本现在很多家庭不再将厨余垃圾拿到户外丢弃,而是在自家厨房放置一个“厨余垃圾处理器”,将食物垃圾粉碎、烘干,变成粉末。这些粉末被用来给花园上肥,或装入塑料袋作为可燃垃圾丢弃。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湿垃圾容易腐烂,尤其是在夏季会很不卫生。
尽管日本的垃圾回收经验很丰富,但很多日本人逐渐感到,日本的回收分类做法也许太过烦琐。而中国可以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也可以创造出更好的、新版本的“垃圾回收办法”。
原标题:当中国垃圾分类的消息传到日本,有欣喜也有“同情”[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李珍]由于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垃圾分类成为这些天国内的一个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