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难,续航短,技术问题如何让消费者吃下定心丸
但技术“拦路虎”仍在眼前。
“汽油车加油5分钟就好了,但电池充电最少也得等15分钟。”这是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态度的原因,“如果出现车坏了没电了只能停在路上的情况,哪怕救援半个小时就过来,下次都可能不敢出门了。”
和李稻葵一样迟疑的,还有张新宇。家住北京市大兴区的张新宇,在朝阳区国贸一家大型外企工作,每日往返近60公里的通勤距离,使汽车成为刚需。新能源汽车一次完全充电,只能行驶200多公里,这意味着他必须隔两三天就要充电一次。但家里小区的车位属于临时租用,无法安装固定充电桩,公司的充电车位又总是爆满。这让张新宇只能狠狠心,花了高昂的费用,从朋友那里租用了二手汽车。
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黄丹华一一列举了她此前在调研中发现的“充电难”问题:充电设施总量不足,利用率低;充电桩建设涉及的环节多,协调难度大;信息和数据互联互通的程度还不够高,运营商之间的支付结算互联互通尚未实现。
有限的续航里程,再加上充电难,成为困扰用户最现实的问题。这一短板不解决,即使有环保、节能、高科技的概念“撑场面”,新能源汽车也很难真正走进用户。“产业能不能发展壮大,最终由消费者说了算。消费者不买账、不掏钱,再好的技术也没用。”李稻葵说。
这些问题也同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在电池等核心技术方面,科技部副部长黄卫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对单项技术、整车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活动,均要加大支持力度。在充电桩等相关配套设施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要充分发挥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加强部门间协作,着力推动解决充电桩进小区难、地方保护等突出问题。这些措施,也从政策层面让消费者吃下了定心丸。
> 进博会第二天,汽车馆馆主刘康在汽车馆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东西,这就是通用集团的Robo-Glove。它是通用汽车公司(GM)和美国宇航局(NASA)合作研发的自动助力手套
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27日报道,近日,澳大利亚最大的公牛成为很多媒体的头条新闻。此牛全身黑白相间,体重1400公斤,超过一辆普通小汽车,身高1.94米
新华社德国汉堡11月28日电(记者朱晟)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中国问题专家科琳娜·阿贝尔27日在参加第八届中欧论坛汉堡峰会期间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德国和中国汽车业今后将既互相合作也互相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