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有的涉嫌无证经营,每“忽悠”一人能赚上千至数万元佣金……警惕“无良”保险自媒体“割韭菜”(3)

2018-10-25 06:31:0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第二步是“圈韭菜”,即组建“保险免费学习群”,将粉丝转移其中。此后,经营者会在群内频繁投放精心挑选的“洗脑文”并举办讲座。“空空”介绍,洗脑要成功,关键在禁言与踢人。禁言是为了塑造大号在粉丝中的绝对权威;踢人则是清除群中的保险代理人或“懂行人”。

一些自媒体大号通常会开展咨询业务,一方面收费咨询可直接获利,另一方面可以为咨询人设计保险计划书,忽悠咨询人投保,收取高额佣金。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保险研究所所长粟芳认为,一些自媒体并不具备从事保险业务的资格,粉丝只是他们收割的“韭菜”,并不会为消费者推荐真正合适的产品。

咨询与销售界线尚不清晰,投保要重视资质核验

据了解,银保监会6月下发《关于加强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管理的通知》后,保险业内展开了自查。某大型跨国人寿保险公司一次性清理了200余名保险代理人,原因是他们在朋友圈违规卖保险。上海、山东、云南等地银保监局也对相关违规行为展开检查,并对一些保险企业、从业人员的违规行为作出处理。

目前,对保险类自媒体账号的监管日趋严格。10月下发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草稿)》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四条明确要求: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官方自媒体和所属从业人员个人自媒体的管控制度,严格管控本公司及所属保险从业人员转载保险营销宣传信息、经营个人保险微店等自媒体保险营销行为,杜绝出现违法违规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和不当宣传。

重庆工商大学保险系主任谭湘渝表示,对自媒体内容实现合规性监督并不容易。比如,朋友圈传播对象比较封闭,而且可以设置分组可见,带有很强的隐蔽性。对微信公众号在文章中附加购买二维码虽然已有一定限制,但对其究竟是咨询还是销售尚未有清晰界线,一些自媒体正是利用这种模糊性打擦边球。

业内人士同时提醒,消费者选择保险产品时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并掌握一些常识,最好在正规官方平台购买,对于宣称包赔一切的“万能险”要格外留心。邓华建议,不管在任何渠道咨询,都应当首先验证对方的资格资质,这些内容都可以在银保监会官网中的“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中查到。(参与采写:潘清、谭谟晓、张翅)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