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人曹军汉闯荡埃塞俄比亚十余年,在当地建立摩托车厂和食品厂
从打工仔到创业者,他与非洲兄弟合作共赢
曹军汉与员工交流。受访者供图
长沙晚报记者 伍玲 通讯员 黄姿
“这几天一直在忙着调试机器,没来得及回复你。”昨日,远在埃塞俄比亚的曹军汉在微信中回复记者。从他发过来的视频中,记者看到,他正在厂房里指导当地员工生产一种膨化食品。
曹军汉是长沙县人,2001年前往埃塞俄比亚,从给别人打工,到为自己打工,先后成立了摩托车厂和食品厂。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也为当地提供了上百个工作机会,实现了与非洲兄弟的合作共赢。
留有遗憾
老婆生孩子未能回国陪伴
2001年,一心想要闯世界的曹军汉,跟随省内的一家建筑公司来到埃塞俄比亚,在一个项目中做电工。
“我没想到的是,尽管埃塞俄比亚的自然风景那么漂亮,但城市建设很落后。”曹军汉告诉记者,抵达后对埃塞俄比亚的第一印象是贫穷。
贫穷的国度带来的是诸多的不便,首先是通信问题。“那时候还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全靠写信和越洋电话与国内的家人联系。”但是越洋电话费很贵,因此每次想家时,曹军汉就会给国内的家人写信,往往一封信从埃塞俄比亚抵达中国时,已经是1个多月以后。
这十几年来,曹军汉每年只能回去一两次,跟家人聚少离多。当年,他的父亲病重住院,要做心脏搭桥手术,他没能回国;更让他一直耿耿于怀的是,妻子分娩,由于项目建设工期紧,曹军汉依然脱不开身,无法守在妻子的身边,给她力量。
如今,手机的普及、网络的四通八达,让曹军汉与祖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与家人也联系更频繁了。“想家了,想家人了,就可以立马打开手机视频通话。”曹军汉说。
抓住机会
先后成立2家企业,拥有上百员工
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非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中也蕴藏着商机,曹军汉在埃塞俄比亚工作多年后,想自己干点事业。做什么呢?思来想去,还是落在埃塞俄比亚人民的需求上来。
埃塞俄比亚位于东非高原,当地的交通极为不便,这里的人主要依靠自行车和摩托车出行。曹军汉瞄准这个商机,在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建立了一家摩托车厂。
“像两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以及电动摩托车,我们都有生产。”曹军汉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产品体系。如今摩托车厂效益不错,已经拥有员工五十多人,主要是埃塞俄比亚人。
生意越做越大的曹军汉,还是继续关注埃塞俄比亚人民的“衣食住行”,又成立一家食品厂。记者从曹军汉发来的视频中看到,工厂新添置了一批设备,他表情严肃地指导埃塞员工操作机器,检查产品质量。
“目前食品厂规模也越来越大,员工有五六十人。”曹军汉说,如今来埃塞俄比亚创业的湖南人越来越多。随着埃塞?湖南工业园的落地,曹军汉的生意更好做了。“园区管理机构对我们很热情,给我们讲解入园政策并提供便利,我们下一步发展的首选场地就是园区。”曹军汉说。
个人感言
“一带一路”倡议给我们带来很多机遇,让我们和非洲兄弟双赢。我非常感谢祖国,我身在海外十几年,事业能够越做越好,离不开祖国的支持和帮助。我衷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和大多数上班族一样,每天早上,陈星佑都会准时从位于南山区的家里离开,独自搭上328路公交车,穿过半个深圳,并在8点15分前到达位于福田区凯丰路上的这家喜憨儿洗车中心,开始他一天的工作
天还没亮,“茄子大户”李军就早早起床了,虽然正值国庆假期,但他依然要赶在凌晨5点前到达新发地市场。运送蔬菜水果的货车、装卸工人、打扫卫生的清洁工……黎明前的市场里,已是一派忙碌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