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纪念孔子诞辰 还原一个真实孔子的德治礼治与人治

2018-09-29 10:50:57  北青网    参与评论()人

纪念孔子诞辰

纪念孔子诞辰

原标题:纪念孔子诞辰 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9月28日是中国先贤孔子诞辰日。当讲传统文化复兴的时候,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回到儒学的原点,到孔子那里去找可资利用的资源。今人若欲纪念孔子,正确模式首先要从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开始,而非仅仅念诵几句“有朋自远方来”就万事大吉。

人们经常把传统中国的君主专制、愚忠、唯上等的源头归结于孔子,因为我们只关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所享受的哀荣,却忽略了他生前的不得志,如果他的主张真是以维护君权专制为特点,他又何须颠沛流离却始终不得诸侯国君们的重用呢?

孔子之所以不见容于当时的权贵,就在于他提倡的无论是德治、礼治还是人治,对于为政者来说都算不上是什么好的治理手段,因为他不仅没有赋予为政者无限的权威,而且还要求掌握权力的人首先做一个有德之人、守礼之人及贤能之人。若确实按照孔子的构想来治国理政的话,统治者无疑就把自己关进了笼子,而绝不可能成为专断权力的享有者。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仁的基本涵义是“爱人”。作为一个人,首先要爱父母、爱兄弟,还要“泛爱众”,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提倡的“爱人”的主体,包括一切人,上至贵族君王,下至黎民百姓,都要爱他人,行忠恕,没有人可以逃避这项义务,对于君王来说,这项义务甚至比他人要重大得多,因为君王的“爱”还应及于所有的臣民。孔子虽然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他并不否定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相反,他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欲贵者,人之同心也”,甚至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从事比较低贱的职业而获得财富也是允许的。既然从普通的人性来看,人们“贫而无怨难”,所以为政者的责任,在治国时就要首先让百姓“富之”,要让他们“足食”,而要做到这一点,为政者必须要“节用爱人”,不应向百姓索取无度而自己过奢侈奢靡的生活,要“使民如承大祭”“使民以时”,不可过分地役使民力,并警告统治者“苛政猛于虎”。

孔子认为君王为政也要推己及人,自己贪求财富,就应想到百姓对财富有同样的欲求,所以在季康子因苦于盗贼太多,向孔子求救时,孔子就很干脆地回答“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为正是季康子自己贪得无厌,过分索取,造成民穷财尽,才迫使百姓铤而走险,不得已去做盗贼的。孔子的这种忧民之心,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有一段解释,“己恶饥寒焉,则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恶劳苦焉,则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己恶衰乏焉,则知天下之欲富足也。知此三者,圣王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失饥渴若血气,寒暑动肌肤,此四者民之大害也。大害不除,未可教御也。四体不掩,则鲜仁人,五脏空虚,则无力士。故先王之法,天子亲耕,后妃亲蚕,先天下忧衣与食也。”由此可见,解决好民之生计,使民众过富足的生活,此乃君王的本分和责任,逾此则不配为君。

纪念孔子诞辰

纪念孔子诞辰

人们一般认为孔子是人治的始作俑者,却不知孔子的“人治”之“人”,并非不拘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而应是贤德之人。他的人治也并非治人者的随心所欲,而是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做遵守礼法的典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为政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一个社会治理得好坏,礼法能否得到严格遵守与顺利实施,主要不是取决于平民百姓,而是取决于大小官吏,特别是那些握有大权的统治者。如果这些人都能模范地遵守礼法,严格依法办事,就会影响并带动普通人自觉地遵守礼法。当上面那位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孔子的回答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者的“正”,就是治国的根本,良好的吏治比严刑峻法更有效,“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风,必偃。”他特别强调领导者个人的品德修养,认为这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关键。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各种“治”,无非是要将义务和责任加诸君主或各级官吏的身上,要求他们既要“劳心”,又要“劳力”,还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模范地遵守各种礼法规程,对自己的非“君子”行为及心理时刻保持一种警醒。可以想象,当时那些把周天子挤对下去,刚刚手握大权,认为自己可以雄霸天下的国君,有谁愿意受这份儿约束呢?所以当孔子周游列国,苦口婆心劝告那些国君们要修身养性、服膺于周公制定的礼法时,他们的心情该是如何的沮丧和晦气呢!如此一来,孔子曾一度沦为“丧家之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孔子一生坚持自己的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他又何曾想到过自己的学问会在若干年后,以一种庇护帝王专断权力的面目获得认可呢。马建红(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周晶晶 CN032)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