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朱旭在京逝世 享年88岁(4)

2018-09-15 07:48:00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记者手记:最好的老爷子

朱旭老爷子病危住院阶段,记者曾几次去医院探望。8月底的一次,我曾带着一本里面刊登着我撰写的朱旭老爷子的文章《人还在,心不死》的《北京人艺》近期杂志去看望老爷子。当时朱旭老爷子躺在病床上,已经说不出话了,但是看到北京人艺的杂志,非常高兴。他反复用手摩挲着,仔细翻阅着,还指着他和蓝天野老师的合影,竖起了大拇指。他把这本杂志一直摆在自己的床边,就连护工拿走了,他还又用手势表示,让把杂志放在他身边。

老爷子没住院的时候,我曾带着妈妈亲手做的八宝饭送到他家,他很爱吃。但是这次住院,朱旭老爷子已经无法进食了,只能通过鼻管输液来补充营养。他对我表示他饿了,我给老爷子买了牛奶,但护士担心他会呛到所以没同意他喝,建议可以给他吃棒棒糖。于是,一直精心陪护照顾老爷子的儿媳妇海伦赶紧买来了棒棒糖。当时大家一人一个棒棒糖,围在老爷子身旁,老爷子也举着棒棒糖,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我曾问过朱旭老爷子:“您为什么总那么乐观、阳光,永葆童心呢?”老爷子当时笑答:“还是因为北京人艺这个剧院吧!我从19岁就来到这个剧院,这么多年一直这么过来的。我都当爷爷了,田冲还拍着我的后脑勺逗我:‘嘿!当爷爷啦!’所以在这个剧院里,我永远长不大!”

朱旭老爷子健在的时候,我曾多次到他家中拜访,他家中典雅大方的布置和温暖舒适的气氛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人艺的年轻人也都喜欢到老爷子家里玩,因为老爷子爱好特别广泛,书画、下棋、拉琴、京剧、养花、鱼虫、垂钓、风筝……家里好玩的特别多。

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朱旭在京逝世 享年88岁

而且朱旭老爷子不仅广泛涉猎,而且样样精通,他曾是北京人艺剧院的俱乐部主任,他亲手做得风筝,曾经参加过北京风筝协会展览;下棋,他是业余围棋三段;打球,他是剧院排球队、足球队的主力队员;书法,他从儿时就在父亲指导下练得“童子功”,作品经常参加各种展览;拉琴,他当年曾向梅兰芳的琴师姜凤山老先生学过拉胡琴。在话剧《名优之死》中,他扮演的琴师操琴上阵,弓法娴熟,令观众惊叹。在电视剧《粉墨情痴》、《武生泰斗》和《心香》中,他的琴艺更是帮了他的大忙。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颁奖大会上,朱旭老爷子也曾被特别邀请出席,并清唱了一段《甘露寺》经典选段。一位梨园界的老演员评价道:“有神、有味,余音绕梁三日。这就叫作‘功夫’!”

朱旭老师还爱喝酒,他称下围棋、放风筝、拉胡琴、喝酒是他的四大乐趣。对他来讲,喝酒乃人生一大乐事,他的酒友有英若诚,于是之,吕齐,张瞳,林连昆,童弟,童超……等等;大家去朱旭老师家中,也喜欢给他带酒。但老爷子从不贪杯误事,如果晚上有演出,不管饭桌上是什么好酒,他绝对滴酒不沾。他说:这叫为了艺术,在所不惜。

朱旭老师台上台下都很认真。我曾在北京人艺食堂远远观察过朱旭老爷子用餐。他一个人慢慢吃着,若有所思,并不和周围人闲聊,吃完后,发现餐盘里还有些米粒,又低头扒拉干净。这份严谨认真,正如他对待剧本。

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朱旭在京逝世 享年88岁

熟悉朱旭的人都知道,老爷子每次拿到剧本,都会特别极其认真地“做功课”,不仅仔细研究人物,主动体验生活,还会把台词都抄录到一张张卡片上随身携带,并且在上面标出何处换气、何处断句、何处起伏,密密麻麻的,像是给台词“谱曲儿”。所以大家都说,“朱旭不是背台词儿,而是‘谱台词儿’。”

朱旭老爷子最后参演的话剧,是北京人艺六十年院庆大戏《甲子园》,他在剧中扮演一个懂易经的老人。当时他读完剧本后,还没等建组,就自己主动去体验生活并进入角色。他为自己设计了留胡子的形象,还为剧中人挑选合适的服装,并找专门懂易经的人探讨求教。别看他进入角色那么早,但正式排练起来却没有丝毫松懈。他的口袋里一直装着写着台词的小纸条,就连出场第一句台词,就练了五天!

因此大家看到舞台上朱旭非常自然轻松到位的表演,背后是有着大量工作的。从很多细节都可以感受到,老爷子的轻松随和是留给别人的,而自己骨子里,是极其严谨认真的。

朱旭老爷子一生塑造了无数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但在他自己心目中,用情最深的角色是他曾在话剧舞台上塑造过的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阿Q。虽然已经时隔多年,但每次谈到这个角色,他都会激动到声音哽咽并留下眼泪,可见他对这个角色的感情之深。

人艺老艺术家朱琳老师在世时,我曾到她家中采访,看到她家茶几玻璃板下压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几十年前朱旭写给朱琳的四句话:“看破放下,般若发光,自在平常,法身清凉”。朱琳老师说,自己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包括丈夫刁光覃去世的时候,看看这几句话,心情就会好受很多。北京人艺院庆时,我拿着签名本请朱旭老爷子也帮我写下这四句话,老爷子欣然应允,毫不犹豫地就将这段几十年前写过的话流畅地写下,其清晰的思维、出色的记忆力和一手好字,都让我暗自叹服。

我曾向朱旭老师请教,表演的秘诀到底是什么?他说:“看一个演员,最终要落在其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上。一个演员要演好戏,讲究的是戏外功夫。演员的道德修养、综合文化素质、艺术造诣的高低不同,塑造形象也就必然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分,粗细之分。当年中戏毕业的学生没有能在舞台上出来的,大家都琢磨怎么回事儿,于是之说了一句话:‘元素代替不了创造。’演员的根本任务是演人,就像我们常说的,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所以后来姜文他们那一班,上第一课就是观察生活,结果他们那一班出了多少人才啊!”

朱旭老师谈自己很少,谈创作很多,他常说自己很幸运,取得的成就都受益于北京人艺。他曾说:“我是赶上了好时候,能有点成绩,得归功于北京人艺。人艺有个好传统,讲求演戏做人和读书进取。40多年了,我演了不少戏,能有所收获,主要是因为人艺给我铺就了成长的阶梯。在人艺,大伙都能自觉读书,精心演戏,这样的环境真难得!我能有今天,全靠人艺的栽培。我就说我这一辈子,身上有这点东西,还被肯定,都是在北京人艺学的。如果认为我还像那么回事的话,就是继承了北京人艺的传统。”

如今,朱旭老爷子走了,但他的真知灼见和艺术成就,将会被他所热爱的北京人艺和所有由衷热爱他的同行与观众们作为最宝贵的财富,永远珍惜和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路子康 CN078)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