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不辜负患者“以性命相托”——迎接首个“中国医师节”

2018-08-15 08:41:01    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为了给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国家卫健委完善了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和制度规范,力求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和公开化。据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介绍,该委一共发布了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为医疗质量管理提供指导,逐步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质控组织体系,提升了我国医疗质量管理专业化水平。

在我国,2017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约为81.83亿,较2016年和2014年分别增加3.16%和7.64%;出院人次数约为2.43亿,较2016年和2014年分别增加7.55%和16.27%。“我国的医疗资源供给正在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郭燕红表示,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得到高度重视。

通过几代医务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医疗质量呈现“四升一降”的趋势——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部分专科、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住院患者死亡率持续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

同时,我国的医疗技术能力与日提升。据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发展呈现出“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的趋势。与传统方法相比,微创、无创技术降低了手术风险,患者创伤小、疼痛轻、康复快。例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诊疗量突破十万例,位列世界第一。其在国际上首创了多项医疗技术,吸引了大批国外专家来华进修学习,甚至一些国外病人慕名来接受治疗。

数字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医疗领域也不例外。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和3D打印技术已经在骨科、心外科、胸外科等领域广泛应用,使手术更加精准、安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已经在病理辅助诊断、影像辅助诊断等方面崭露头角,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率先将混合现实技术(MR)应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借助MR技术使手术医生清晰地看到患者病变部位和周围血管、神经的全息影像,手术安全性明显提升。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