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器官捐献协调员:“摆渡”在生死之间

2018-07-23 08:30:05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有一次年冬天,刘丽伟完成一例器官捐献的协调工作从医院出来,已是半夜了,她独自在路边等车,又累又困,一直压抑的心情终于有机会释放,开始默默流泪,最后放声大哭。“协调员也有自己的情绪,我们心理压力真的很大,很多时候只能自我疏导。”刘丽伟说。

刘丽伟向记者介绍了她的工作流程:跟医院共同确认见证捐献者脑死亡,与家属沟通协调、办理相关捐献手术,进手术室见证器官获取全过程,手术结束以后组织医护人员向捐献者进行简短的默哀仪式。协助家属把捐献者送到殡仪馆,参与捐献者的告别仪式,对家属进行心理安慰。

完善职业发展机制,让更多“生命礼物”延续

记者了解到,2010年3月启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试点工作至今的8年来,我国公民逝世后捐献的器官累计挽救了4.6万余人生命。然而,在生死之间搭建桥梁,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的不断壮大,还需要更多努力。

“现在很多基层医院没有专职器官捐献协调员,不利于器官捐献工作的推广普及。”薛瑾建议,希望国家能够完善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职业发展激励机制,提升基层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待遇,吸引更多人从事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长时期的劳累的压力,刘丽伟的身体就亮起了红灯。2016年8月,刘丽伟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癌。她告诉记者,在发病前半年自己就有点感觉,脖子总是酸溜溜的疼,但是一工作起来就顾不上,捐献不能等。她先后在吉林省内和北京做了两次手术,术后还坚持上班。在刘丽伟看来,器官捐献协调员的队伍需要不断壮大,才能让更多“生命的礼物”得到延续。

记者了解到,去年修订的红十字会法正式将参与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明确为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也从国家法律层确定了这是一项具有人道属性、社会属性的工作。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