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南乡村医生捐600万为村民建医养院,自己住漏雨平房)
核心提示45岁的周口市太康县高贤乡乡村医生陈国厂最近“火”了,原因是他向当地乡政府无偿捐出了斥资600万元建设的医养院,而他自己则蜗居在漏雨的平房里,甚至舍不得给在郑州工作的儿子买房。
他“疯”了吗?不少网友对此纳闷不解:一位乡村医生,捐出600万元的“家产”给国家,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7月1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走进太康县,探寻陈国厂的公益之路。
讲述:首次做公益,他一下捐出25万斤白萝卜
盛夏的知了趴在枝头上鸣叫,太康县高贤乡汪庄村郁郁葱葱,环境优美。村子西头,陈国厂家几间老旧的平房,“混搭”在左邻右舍的高楼之间。
正午时分,妻子韩崔红在狭小的厨房里忙活,做陈国厂最喜欢吃的捞面条。刚从医养院赶回家的陈国厂早已饥肠辘辘,他左手拿起一块馒头,右手捏起一粒蒜瓣,大口吃了起来。
2003年,身为乡村医生的陈国厂首次参与公益活动。那一年春季,非典肆虐,听闻白萝卜有抗击非典的功效,陈国厂捐出自家18亩地里25万斤白萝卜。那一年,萝卜价格疯涨的时候,陈国厂却做出这个令所有人诧异的举动。
非典过后,他被周口市委、市政府评为“抗击非典斗争先进工作者”。拿着红彤彤的荣誉证书,陈国厂收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这是一种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满足。“做好事的价值,要比25万斤萝卜大得多。”时至今日,陈国厂仍为那次“壮举”感到自豪。
25万斤萝卜,按照当时的市价,逼近30万元。15年前,30万元可以在周口市区黄金地带买两套房子,但就这么被陈国厂不眨眼地捐了出去。
难道他是饿着肚子做公益吗?当然不是。“当时我们家的情况在农村来说还可以,作为村里的赤脚医生,国厂的诊所每天收入都有六七十元钱。再加上有10多亩地,还过得去。再说萝卜是我们自家种的,农资成本也就两万来块钱,最主要的能捐出去帮助别人,这比啥都强。”陈国厂的妻子韩翠红说。
历程:一朝成典型,处处树典范
一位平凡的乡村医生,受到市级党委、政府的表彰,陈国厂曾经轰动一时,成为十里八村乡亲眼中的“明星”。这种被众人推崇的快感,让陈国厂觉得无比幸福,“那种感觉花多少钱也买不来”。
此后,陈国厂把做公益当成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只要有机会,他都热心参与。
陈国厂所在的汪庄村位于高贤乡东南部,村子北头有一条沟渠,沟渠对岸才是庄稼地。2005年麦收前夕,通往农田的老桥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农业机械通行。如果不修新桥,意味着数百亩地的庄稼只能回到人工收割的原始农耕时代。
陈国厂家的地也在沟渠对岸,乡亲们急,他也急。在大家都着急的情况下,陈国厂主动找到村支书,提出愿意拿2万元钱修一座新桥。村支书代表全村1000多名村民感谢他,村里大喇叭连续表扬好几天,村里还把这座桥命名为“国厂生产桥”,这让陈国厂感到一种强大的鼓励和动力,“高兴得好几天没有睡着觉。”
当年的2万元钱,是陈国厂大半年的积蓄,但是他并不后悔。“钱多少算多啊,够花就行了,再说当时那2万块钱我存在银行里,是暂时用不到的闲钱。拿出来帮助村民解决难题,这就叫把钱用在刀刃上。”陈国厂说。有了捐萝卜、修新桥的经历,陈国厂的“好人形象”已经深深烙在村民心底。而他也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处处维护自己的好人形象,争当模范和典型。随后,村里集资修路、捐资助学,他事事带头参与,直接支持现金6万多元。
不断受鼓励,不断做公益。好人越当做好,好事越做越多,陈国厂坦言,他就是在不断鼓励中坚持做公益的。
勤劳:苦心经营做实体,挣回钱来做公益
央广网银川2月2日消息(记者许新霞 通讯员何鹏飞 张燕婷)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卫生室坐落在原隆村的村部大院,多数来看病的村民一进门,都会先去找一个叫何健的医生
贵州省湄潭县复兴镇湄江湖村乡村医生雍元书坚守山区51年,服务五代湄江湖人,他的足迹遍布每一条山间小道。如今,71岁的雍元书为了村民健康,每天仍背着出诊箱奔走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