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语文课本外婆改成姥姥 以后唱《姥姥的澎湖湾》?

2018-06-21 16:13:37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而且,共同语的形成,正是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为了沟通的需要,不断相互模仿,相互迁就,相互调整,相互融合而逐渐产生的。从这个角度说,没有方言,就没有共同语。

方言一旦消失,也会影响共同语的发展。因为,共同语在演化过程中,在不断吸收方言的成分以丰富自己。比如,现在普通话中的“尴尬”是从吴方言中吸收的,“煤炭”是从客家方言吸收的,“炒鱿鱼”“买单”是从粤方言吸收的,“抬杠”是从北京方言吸收的,等等。近年来,“讨说法”“大忽悠”“不折腾”等方言被大众接受并进入普通话,也是方言影响共同语的明证。

即使在推广普通话的语境下,方言和普通话也是不矛盾的。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就曾指出——

“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是不是要禁止或者消灭方言?自然不是的。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

▲全国主要方言示意图

▲全国主要方言示意图

该用什么态度对待课文中的“方言”?

其实,如果对语文课本稍有印象,很多人都会发现,许多课文都有方言的痕迹。

比如,《西游记》里选进课本的第一回,有一句是“我们今日趁闲,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其中的“溜头”“耍子”都是方言;

《孔乙己》里“主顾也没有好声气”中的“声气”,《背影》里“父亲还了亏空”中的“亏空”,都有方言的影子。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