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有着辉煌战绩的张忠谋,被想要再造一个消费电子王国的德仪安排了新工作:出任德仪消费电子集团总经理。1983年,张忠谋因不看好公司的战略转型,在闷闷不乐中离开了德仪,当时,他已是52岁的人。
后来,张忠谋又做了通用仪器的总裁,但他一上任就发现自己并不是很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做了1年就离职了;离职后,张忠谋又做了6个月的风险投资工作,但在这段时间里,张忠谋想请了自己毕生之志不在此。
56岁创办台积电:路子,创新与实干
1985年,张忠谋回到台湾,受邀担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并规划将创立公司当成副业,于1987年成立台积电。
尽管他希望可以双规并行,但台积电成立10年后忽然蓬勃发展,他便辞去了工研院的工作,专心成为生意人。
对于这次创业,久经沙场的张忠谋知道,走老路子,又做设计又做制造,显然无法跟规模较大的传统半导体公司竞争,无非是夹缝中生存的小公司,没什么意义。
所以,他想出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首创半导体晶圆代工服务。让半导体公司专注于设计,而制造就交给台积电。这跟普通的代工有所不同,因为台积电也要自己开发新技术,并保证制造水平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这其实就是在老路子上两者取其一,选择了制作。因为当时在张忠谋看来,“最大的长处就是没有长处”,相较于设计而言,制造正好就是不需要长处的环节。
提出这样的商业模式后,台湾当局承诺持有一半股份,剩下的一半需要靠张忠谋自己筹资。本来,张忠谋希望找到一家世界级的半导体技术公司持股25%,再在台湾找到另外25%股份的持股人。但世界级的公司彼时都会自行生产晶圆,不需要也不会分羹给别家,其余小公司又实力太弱,自身的经营状况本就堪忧。
不过,此时的张忠谋赶上了一波半导体设计工程师出走自行创业的潮流,这些创业的设计工程师考虑到成本问题,通常不会自己建造制作公司,就这样,台积电这样一家靠谱的制作公司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就算这样,台积电在建立之初,无论是该企业,还是整个台湾半导体产业,皆为泛泛之辈。80年代正处于大萧条时期,台积电的客户非常少,订单自然也是少得可怜。台积电的运营利润顶多能维持生计,而且还非常艰难。1988年情况似乎出现了好转,也是因为张忠谋的私人交情,拿到了英特尔这个大客户。
但只要找对了正确的路子,扎实肯干,市场终究会予以回馈。
AMD为什么可以和英特尔竞争,就是因为有了台积电。AMD的钱比英特尔少很多,但只要AMD能设计出好的产品,能在设计上与英特尔较量就可以,至于制造的事,交给张忠谋就好。
截至目前,英特尔依然是一家主要垂直整合制造的半导体公司,但也会基于产能或成本等因素考量,将部分产品委由晶圆代工公司生产制造。对于英特尔来说,品牌是资产,设计是资产,而制造是包袱。英特尔的制造比台积电贵两倍,品质却比别人差,所以,台积电的价钱比英特尔便宜那么多,公司毛利还能达到50%。
能在制造方面取得优势,最根本的竞争力还是在技术。建立之初一直默默无闻的台积电以3.0微米及2.5微米制程技术切入市场,并多次引领技术创新:例如,在1999年先于业界推出可商业量产的0.18微米铜制程服务和2003年推出领先业界的0.13微米SoC低介质铜导线先进逻辑制程技术。其他制程、材料和封装方面的投入不胜枚举。
尤其是在0.13微米的时候,台积电选择自行研制铜制程,拉开了与联电的距离,并正式“改造”了台积电,而这样的果断决策,与张忠谋的职业素质密不可分——在半导体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张忠谋懂得如何在关键时间节点上把握正确的方向。
除了灵敏的职业嗅觉,张忠谋雷厉风行的管理作风,也是台积电成功的必备要素。
早在德仪时期就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的张忠谋,对待自创的家业,要求更为严格。
最近这两年,台积电还搞出一个“夜莺计划”,在之前三班倒、连轴转、24小时生产不间断的基础上,推行三班倒、连轴转、24 小时不间断的研发。
这让一些员工甚至旁观者都受不了,但已经80多岁的张忠谋并没有丝毫手软的意思。而且,他不但要求三班倒,还要求班班都要做出最高效率。
他说,工作产出来自“投入”乘以“效率”,效率才是关键。“别人工作50小时,你比他多做20%变成60小时,但他的效率比你高 30%,成果还是比你好。”这样既勤奋又有效率干下来的结果就是,台积电独享了包括多个型号苹果手机在内的多家世界名企订单盛宴。
引退又出山,续写自己创造的辉煌
就这样,台积电步步为营,于1995年时,突破10亿美元营收大关。并于1994年在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1997年台赴美发行美国存托凭证(ADR),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以TSM为代号开始挂牌交易。
2002年,台积电首次成为全球营收前十的半导体公司,2005年,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供应商中排名第8,此时,74岁的张忠谋认为事业已成,便退居二线,让蔡力行接任CEO。虽然张忠谋仍留任董事长,但是他个人持股只有不到1%。
台积电在2009年第一季度濒临巨亏,蔡力行的“假PMD(绩效评估制度),真裁员”决策更是员工情绪跌落至谷底,同时被外界认为台积电不诚信,从而丢失了大量订单。一些员工围堵在张忠谋的家门口,请求他出山以挽救现状。张忠谋再一次站了出来将台积电从裁员与客户流失的泥潭中拉了出来,并续写了自己的神话。
从2009年开始,台积电的营收、市值、净利和资本支出均大幅增加。
据《第一财经日报》此前统计,2009年,台积电营业收入为3096.6亿新台币,2016年上升到5067.5亿新台币。2009年,台积电的研发投入是216亿新台币,张忠谋回归后的第二年上升到297亿新台币,2016年是712亿新台币,7年提高了229.6%。2009年的资本支出是26.7亿美元,张忠谋回归后的2010年资本支出立即提高一倍,到59.4亿美元,到2016年该数值是101.9亿美元,7年增加了281.6%。
在技术上,围绕在28纳米制程的先闸极(Gate-first)还是后闸极(Gate-last)选择上,回归的张忠谋选择了后者(而格芯和三星选择了前者)。后面台积电良率迅速提升,三星和格芯则迟迟没进展,这也是他们在接下来获得成功的另一个关键。
就这样,张忠谋出手,再一次拉开了台积电和竞争对手的差距。
一声咳嗽,晶圆界和台湾都要抖三抖
眼下的台积电是什么地位呢?
从晶圆代工行业来看,台积电的市场份额占全球该行业的56.1%。2017年,台积电的营收达到330亿美元,排名第二的格芯去年的营收只有54亿美元,第三的联电营收只有48.98亿美元,大陆的中芯国际营收也只有30.99亿美元。根据这个榜单,后面九个厂商的营收加起来,还不如台积电一年的营收。
图片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如果单算利润,台积电更是遥遥领先。2017年,台积电利润为29.27亿美元,而联电的利润只有区区3亿美元,中芯国际也只有4770万美元。
在工艺上,台积电的10纳米工艺已经达到了19%,面世好几年的28纳米也占了营收的20%,16/20纳米工艺的营收占比也高达22%。
据半导体行业观察介绍,台积电在2018年Q1的法说会上表示,他们的7纳米工艺已经在今年四月经过了技术认证,且今年将有13个Tape out(集成电路或电路板设计的最后步骤),预计将在2018年量产,良率将超过16纳米产品。另外台积电还有个N7+(加强版的7纳米)工艺,这是他们首个采用EUV(极紫外光刻)的工艺节点。在先进制程方面,他们也对5纳米和3纳米进行投入研发。台积电联席CEO刘德音在今年二月举行的年度供应链管理论坛上披露,台积电将在2019年下半年按计划试产5那纳米工艺。公司还计划在2020年投入3纳米工厂建设。
另据EETIMES的报道披露,台积电的目标是在2019年让10/7纳米节点产量增加三倍,达到一年110万片晶圆;该公司的Fab18已经在台南科学园区兴建中,预计在2020年开始5纳米制程量产。其他如在CoWOS和InFO等封装技术方面的投入,也体现了台积电的领先性。
目前,台积电将目光瞄准了移动设备、AI人工智能、智能汽车和物联网四大领域。按照张忠谋在台积电成立三十周年上的说法,这是制程台积电未来十年继续稳坐晶圆代工龙头的四大支柱。
图片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从台积电对台湾经济的贡献来看,台积电市值现约5.9万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27万亿),是台湾唯一挤进全球百大市值的企业,2017年,台积电营收逼近1万亿元新台币,占台湾GDP比重的4%,以及对外出口额的6.8%,创造了4.7万个就业机会,2016年度向台湾缴税360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77.52亿元)。而根据2016年的数据,台积电市值占台湾股票市场的17%,该公司股价每下跌1%,台湾大盘就下跌16点。
图片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据台积电统计,其供应链上百家,客户超过470家,去年产值的直接效益约新台币8370亿元,诱发消费效益高达2兆4162亿元,带动产值倍数达2.89倍;带动供应链与外围产业就业人数达32万人,创造就业倍数达8.12倍,台积电无疑是台湾经济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大支柱。